七七事變的具體經過有哪些

  近代史上的事變發生過很多,七七事變便是其中之一。該事變因為發生在七月七日而得名,作為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而聞名。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該事變的發生經過。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七七事變的具體經過,希望你喜歡。

  七七事變的具體經過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遭中國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鬥,一面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後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對於在盧溝橋戰鬥中英勇抗敵的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見佔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範,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到1937年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後在7月25日、26日蓄意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七七事變的時間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七七事變後胡適反對對日宣戰的原因

  基於此種考慮,胡適在很長一個時期,甚至在七七事變發生後,依然反對對日宣戰。他在當年8月中還作過並不止一次“和平的大努力”。但當這些努力並沒有獲得如願結果時,胡適毅然放棄自己的主張,而且決然暫時放棄自己心愛的學術專業,收回自己在新文化運動高潮時發出的誓言——“二十年不談政治”、更不會介入政治,而願為中國抗戰盡力——即答應蔣介石的請求,代表中國政府到歐美各國宣傳抗戰,從事國民外交。1938年9月,胡適應允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從此以一介書生替國家進行戰時外交,直到1942年離任,與抗戰最艱難的階段相始終。

  七七事變和九一八事變對比

  七七事變和九一八事變都是日本對於我國侵略而發動的事變,可以說對中國造成了十分慘重的後果。七七事變和九一八事變有著極為相似之處,但是也有著很明顯的不同。七七事變是日本對於中國整個國家的蓄謀,而九一八事變則是對於中國東北的陰謀。

  九一八事變發生於1931年9月18號,可以說與七七事變都是因為發生的日期而得名的,在這一點上面有著異曲同工的相似,但是九一八事變則相對而言較為微弱,不如七七事變那麼影響著全中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想要佔領整個東北的陰謀計劃,但是卻拉開了日本對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對於七七事變有著十分鮮明的推動作用,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關係便開始了極度的惡化,同時也滋長了日本對於侵略中國的野心,一步一步導致了日本走上了全面侵華的道路,即導致了後來的七七事變的發生。

  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中國人民則是展現了十分鮮明的愛國情懷,可以說九一八事變對於中國而言是國恥,而七七事變也是中國一個國恥,在我國的國家共同利益上面也有著十分明顯的相似之處。

  七七事變和九一八事變都是我國的國恥,都是源於我國的軟弱才會面臨著日本的欺壓,這也是對於中國民眾的覺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對於我國愛國之情的一次重大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