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功效與作用

  荊芥,原名叫“假蘇”,土名叫“姜芥”,是脣形科植物,它乾燥的莖葉和花穗可以入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歡迎閱讀。

  

  1、發汗解表,作用較和緩

  2、消炎

  3、止血,炒炭後有止血作用。實驗證明荊芥炒黑成炭後,確能縮短出血和凝血的時間。

  荊芥的功能主治

  解表散風,透疹。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荊芥有發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風功效。主要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症,常與防風相需為用。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葉、銀花等。

  荊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發,常與薄荷、蟬衣、牛蒡子等配合應用。荊芥又常用於瘡瘍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風、銀花、連翹、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熱,又消癰腫。

  荊芥炒炭應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於便血、崩漏等症,在臨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

  荊芥一藥,生用有祛風解表的功效,炒炭則用於止血。配防風、羌活,治風寒表症;配銀花、連翹、薄荷,治風熱表症;配生石膏,治風熱頭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腫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荊芥與紫蘇均能發汗解表,但紫蘇散寒力強,偏入氣分,又能理氣寬中;而荊芥祛風力勝,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氣方中常用紫蘇,而在理血劑當中多用荊芥。

  荊芥的臨床應用

  傳統經驗認為本品為風病、血病和產後的要藥。

  1、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風熱均可用:風寒的,配防風、生薑;風熱的,配薄荷,柴胡等。在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荊芥雖屬辛溫,但溫而不燥,與辛涼解表藥配伍,可增強疏散風熱的作用,適用於有發熱、頭痛、鼻塞、咽疼、眼結膜等風熱症狀***感冒、流感早期***。方如荊防敗毒散。

  2、用於治療咽炎、扁桃體炎。前任的經驗是“咽痛必用荊芥”,現代在治療咽炎和扁桃體炎的方劑中,荊芥常不少。配桔梗、生甘草尤能加強其消炎作用。

  3、用於治療出血。用荊芥炭止血,要配其他止血藥,例如配槐花炭治療大便下血,配茅根治鼻出血。

  4、用於治療產後血暈***因失血過多或血液迴圈功能障礙而引起的暈厥***,可用荊芥穗。單味6g研末沖服,或隨症配其它藥煎服。

  5、用於透疹止癢。在蕁麻疹、風疹、麻疹時用之,起到加速病理過程消退和止癢的作用。常用薄荷、防風等配伍***內服或外洗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