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袍有幾條龍
龍袍是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看電視時,我們會注意到,皇帝的龍袍上繡著好幾條龍。那麼,到底繡有兒條龍呢?
在撫順市博物館,珍藏著一件清代光緒皇帝的龍袍。據介紹,這件龍袍長125釐米,兩袖通長172釐米,下襬長110釐米。龍袍為圓領,右衽,具有滿族風格的馬蹄形袖。龍袍上的前胸、後背及兩肩各繡有正龍,前後襟和底襟繡有升龍、降龍和行龍。
據史籍記載,皇帝的龍袍上都繡有九條金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被繡織在衣襟裡面。為什麼龍袍要繡九條龍呢?因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飛上天了,表示達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皇室建築、傢俱陳設和生活器具等多用九、五兩個數字。
為什麼要將一條龍繡在裡襟呢?因為九是奇數,很難在佈局上做到均衡對稱,於是,將一龍繡在裡襟。這樣,龍袍的實際龍紋不少於九條,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條***兩肩之龍前後都能看到***,正好與九五之數吻合。
不過,也有例外的,明朝皇帝龍袍的龍紋數就多於九條。1958年出土的萬曆皇帝的“十二章紋與明萬曆緙絲袞服”,就有十二條龍,被繡在一個圓形的中間,俗稱“團龍”。十二條龍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位於袞服前胸和後背位置的龍,是正身的龍,也就是面向外的龍,被稱為“正龍”或者是“坐龍”;側身的龍叫做“行龍”,行龍也按照朝向上下的不同分為升龍和降龍。
萬曆皇帝龍袍上龍的數目比起明世宗嘉靖七年創制的“燕弁biàn 服”上的就不能算多了。由弁biàn 帽、袍服、玉帶、襪子和絲履構成的“燕弁biàn 服”上的龍紋呈九九之數:前身一個盤龍團紋,後身兩個盤龍方紋,領子與袖子上的龍紋加在一起是四十五條,衣襟上的龍墳是三十六條。另外,在腰間的玉帶上還裝飾著九件刻有龍紋的玉片。
延伸閱讀:
清代對龍袍的穿戴有嚴格規定:一般龍袍之外需套袞服,頭戴吉服冠,胸前掛朝珠,腰繫吉服帶,腳蹬皁靴。從咸豐四年《穿戴檔》可以窺見清代皇帝在不同場合及不同時辰所穿服裝的不同。“正月初一日,元旦令節。上戴黑狐皮緞臺朝冠,穿黃緙***音同克***絲面白狐膁***音同淺***接青白膁朝袍、黃面黑狐皮芝麻花朝端罩,戴東珠朝珠系自鳴鐘,束金鑲珠松石四塊瓦圓朝帶,穿藍緞氈耪幫狼皮裡皁靴。
卯正三刻朝冠、朝袍、端罩、朝珠、朝帶、藍皁靴下來,換戴大毛貂尾緞臺蒼龍教子正珠珠頂冠,穿黃緙絲面黑狐金龍袍、黃面黑狐皮芝麻花褂,戴正珠朝珠系內殿,束金鑲紅藍寶石線鈕帶掛帶挎,穿青緞氈耪羊皮裡皁靴畢,上同皇后等位看戲。
正月初二日,祭新月神。上戴大毛貂尾緞臺蒼龍教子正珠珠頂冠,穿黃緙絲面青白賺金龍袍、石青緙絲面黑狐賺金龍褂,戴菩提朝珠系裡邊,束金帶頭線鈕帶掛帶挎,穿青緞氈磅羊皮裡皁靴。
正月初四日,坤寧宮還願。上戴大毛本色貂皮緞臺正珠珠頂冠,穿藍緙絲面天馬皮金龍袍、石青緙絲面烏雲豹金龍褂,戴血珀朝珠系裡邊,束金鑲紅藍寶石線鈕帶掛帶挎,穿青緞氈裡皁靴。
正月初五日,上戴大毛本色貂皮緞臺正珠蛛預冠,穿黃緞繡二色金面天馬皮金加L貂皮黃面褂,戴藍寶石朝珠系內殿,束金帶頭線鈕帶掛帶挎,穿青緞氈裡皁靴。是日,執爐太監冠張進忠、帶張進喜。辦事後,珠頂冠下來,換戴小毛薰貂緞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