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貝多芬的資料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歡迎閱讀!

  音樂家貝多芬的基本資訊

  中文名: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外文名: Ludwig van Beethoven

  別 名: 貝多芬

  國 籍:德國

  民 族:日耳曼民族

  出生地:波恩

  出生日期:1770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1827年3月26日

  職 業: 作曲家、鋼琴家、音樂家

  畢業院校:波恩大學

  信 仰:基督新教

  身高/體重: 1.57米/50公斤

  音樂家貝多芬的童年經歷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的貧窮家庭。

  父親是當地碌碌無為的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貝多芬顯露出了音樂上的才華,但貝多芬常常遭到父親的打罵。

  貝多芬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在5歲時患上中耳炎;8歲便開始登臺演出;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貝多芬在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擔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時貝多芬的“音樂僕役”生涯開始了。13歲的貝多芬參加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

  音樂家貝多芬的創作風格

  貝多芬的作品以富有英雄性、戲劇性和思想性而聞名。正如他自己所說:“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例如他最著名的《第五“命運”交響曲》中的“命運動機”描寫了與殘酷的命運鬥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信念。

  他一共創作了9部交響曲,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為《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和《第九“合唱”交響曲》。

  他的鋼琴音樂作品則以熱情豪放和對比強烈的交響性著稱。鋼琴奏鳴曲在他的作品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不但體現了他個人音樂創作風格的演變,而且預示了鋼琴音樂從古典主義進入浪漫主義的過程。

  從他的第二奏鳴曲第三樂章開始,貝多芬用諧謔曲代替了海頓和莫扎特使用的小步舞曲。自此奏鳴曲的結構為:第一樂章,戲劇衝突性;第二樂章,抒情或沉思性的慢板,用來表達複雜的內心情感起伏;第三樂章,小步舞曲,貝多芬用諧謔曲替代;第四樂章,迴旋曲,熱烈、節慶性特徵。

  在奏鳴曲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熱情》、《悲愴》、《月光》、《黎明》和《暴風雨》五首。

  在貝多芬的晚年,他還寫了六首絃樂四重奏,其中代表作為《降B大調絃樂四重奏》。在聲樂作品創作方面,有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康塔塔《莊嚴彌撒》等重要作品。他的最重要的一部歌劇為《費黛里奧》。

  貝多芬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

  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巨集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

  貝多芬的其它管絃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曲與樂隊浪漫曲等。

  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