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繡姑半邊天今時錦線何處覓

昔日繡姑半邊天今時錦線何處覓

日前,禪城區非物遺普查隊人員來到南莊溶洲收集有關刺繡的歷史文化資料,為2011年申報第四批省級非遺做準備。記者隨行來到這個曾經的“刺繡之鄉”,興旺了百年的溶洲刺繡幾近銷聲匿跡。村中一些昔日的刺繡高手老婆婆們仍然希望這門手藝即使不能廣泛傳承,也能得到保護。105歲的樑勿想老婆婆表示,只要有人肯學,她就會全盤傳教。

小小繡花針撐起一個家

從晚清時候開始,溶洲就有刺繡出現,民國時期達到興盛。當時的溶洲村,家家戶戶皆有人刺繡,全村從事刺繡人數超過一千人,90%以上都是女工,她們憑著一雙巧手,一根繡花針和一束五彩線撐起了她們的生活,也一時出現了“男耕女繡”的模式。105歲樑婆婆說,刺繡以前是溶洲村的主業,很多女孩子從12、13歲開始就熟習刺繡。當時的女兒可謂是家中頂樑柱,除開平日的勞作之外,家裡買油買鹽的開支都是靠刺繡來換取。

普查人員在南莊調查中發現了大量的上個世紀50-70年代養蠶業的“蠶箔房”,幾乎整個南莊的村落都能看到,證明當年處處桑基魚塘,村村繅絲紡織,大多數婦女以刺繡作為家庭生活的主要來源。

現健在105歲的樑勿想曾經是村中的婦女主任、繡花能手,其子招厚全亦是當地有名的代表人物,當年從廣州拿訂單回來,根據客戶要求,在家中設計畫稿,分發給各戶婦女,繡好後乘車搭船送到廣州,家中留下了大量的樣稿原件就是例證。

一幅小小繡畫值幾千元

據村中老人講,溶洲繡姑的手工非常好,貨品很受歡迎。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有不少外國人來到村子中找繡品,有時候一幅小小的繡畫都能買幾千元。記者從佛山市博物館館藏部瞭解到,溶洲刺繡屬於廣繡其中一種,與蘇、湘、蜀繡齊名。在溶洲的刺繡題材中,以神幡、壽帳、戲服、褂裙等居多。據樑婆婆說,幾年前她將自己親手繡的、儲存了幾十年的龍鳳褂裙以80元的廉價賣給了一個到村中收古董的商販。現在回想實在可惜,因為這是溶洲最後一件刺繡褂裙。

百歲繡姑盼傳人

如今,溶洲刺繡已沒有了昔日的輝煌。整條村除了年事已高的樑婆婆和陳婆婆等幾人,精於刺繡技藝的刺繡高手非常罕見。村裡不少中青年婦女對學刺繡並不看好,更不會讓自家的小孩去學這樣的苦活。

樑婆婆則認為,刺繡是一種文化,小孩可以在課堂之外來學習,也可當是一種課外興趣。如果誰願意來學,她一定全盤傳教。佛山市群眾藝術館的工作人員也表示,溶洲刺繡目前是佛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歷史文化資料還有待進一步收集和整理,以便於2011年申報第四批省級非遺,並找到傳承和保護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