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苗族服飾:穿在身上的歷史
凱里苗族服飾:穿在身上的歷史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裡市轄8個鎮、2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45.5萬人,其中苗族人口33萬。由於苗族先民遷入凱里的時間有先後,定居後又受所處地理環境制約和周邊文化的影響,自然形成數個地域相對穩定的服飾文化圈。
苗族服飾,主要是指苗族婦女服飾。
凱里苗族服飾集刺繡、蠟染、織錦、銀飾於一體,款式古樸,格調典雅,為中外學者所注目,關於凱里苗族服飾的述著頗多,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歷史”、“穿在身上的文化”,並把凱里苗族服飾分為“舟溪式”、“巴拉河式”、“灣水式”和“凱棠式”四種類型。同時,苗族服飾也為中外收藏家所青睞,近二十年來,不斷有人進入苗族村寨,蒐購年代比較久遠的衣物、繡片、錦片和蠟染,民間苗族服飾珍品流失情況也比較嚴重。
苗族服飾和苗族織錦,已列為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受凱裡市文廣局的派遣,工作人員於2009年的7、8、9三個月深入到一些苗族村寨,對凱裡市的苗族服飾進行了一番調查。在苗族群眾的文化心理,外來文化的衝擊越強烈,他們固守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行為就越發堅定。
一、舟溪式苗族服飾
製作苗族盛裝,必須掌握刺繡、織錦、銀飾等高超的技藝。銀飾的製作,主要有男性工匠來完成,刺繡和織錦就是女性的活路了。楊術藝所屬的苗族支系習慣上稱“中裙苗”,其服飾是對襟裙裝型,款式簡單古樸。“中裙苗”主要分佈在凱裡市的舟溪鎮、萬潮鎮、鴨塘鎮和三棵樹鎮的部分村寨,有學者將這種苗族服飾稱之為“舟溪式苗族服飾”。特徵是:上裝為青色土布半袖對襟衣,前襟雙側釘有3至5顆佈扣、銅釦。穿著時衣袖反捲,戴袖筒。盛裝多以紫緞面料,衣袖用貼花繡、繭片繡及馬尾繡裝飾;衣背、衣肩釘銀圓泡及銀片。腰束織錦腰帶。夏裝下身穿短裙,盛裝則著多片繡花條裙,裙外系前後繡花圍巾。小腿著腳筒或綁腿,腳穿刺繡花鞋。楊術藝向我們展示了她馬尾繡和貼片繡的技法。掌握貼片繡技法,還必須會剪紙,楊術藝剪刀下剪出的花鳥魚蟲,活靈活現。看來,她還是一個剪紙藝術家。
馬田村是一個苗漢雜居的村寨,漢族村民約佔三分之一,苗族有潘、龍、趙、楊等姓。村裡退休小學教師潘澤忠,今年74歲,他18歲就在馬田小學教書,直至退休。楊術藝是他的兒媳婦,楊術藝的丈夫也是小學教師,在馬田附近的格河小學任教,楊術藝有高中文化程度,她的女兒參加今年高考,上了一本分數線。馬田村歷史上注重對下一代的文化教育,村裡在外當幹部的多,青年人在外讀書的多。這裡的村民們都操流利的漢語,男女村民的穿著也和城裡人一樣。那麼,楊術藝的產品銷路哪裡來?楊術藝告訴我們,這裡的苗族男人都已經不穿苗裝了,但還是要準備一套絲綢面料的傳統長袍馬褂“裝老衣”,以備百年之後入土時穿,在盛大的民族節日,有的老人也會把“裝老衣”穿出來展示一下。凡是有姑娘的人家,不管女兒讀中學或者大學,父母親都會給他們準備一至二套苗族盛裝和織錦揹帶,本服飾文化圈內的一些人家,或者因為在外打工,都無暇為女兒製作盛裝,便來楊術藝這裡定製。楊術藝製作的苗族盛裝,每一套以1500元至1800元的價格售出。在凱裡市的金泉湖旁,有一個市場,出售苗族服飾,問楊術藝為什麼不到那裡去擺攤。楊術藝說,那裡的售品,可以說是仿品,繡花也多以機繡為多。楊術藝的作品千針萬線,全是手工,寄託著老一輩對子女的深切愛心,因此受到同胞的歡迎和信任,來求購的人多,做都做不贏。楊術藝集中本村七八個聰慧的女性,指導她們各種刺繡技法,加快了盛裝製作的週期。
再說舟溪式苗族服飾的苗族織錦,有三種,一是錦帶,又叫花帶;一種是織錦束腰,以棉線絲線為原材料,圖案是長條方塊,色彩以紅、藍、紫、黃搭配;另一種是素色蠶絲織錦,用於製作揹帶芯。舟溪一帶的素色蠶絲織錦堪稱一絕,這種用通經通緯、露緯起花法織出的苗錦,達到每平方釐米60根經,90根緯的高經密度。圖案以幾何紋為主,色彩淡雅,紋樣清晰,古色古香,是苗錦中的極品。
二、巴拉河式苗族服飾
格細村位於巴拉河畔,與雷山縣、臺江縣交界。2003年,《貴州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將“巴拉河鄉村旅遊示範專案”確定為九個示範專案之一,並於2004年4月正式啟動。該專案實施的目標是,探索建立一整套鄉村旅遊發展的路子,融青山秀水、民族文化、歷史遺存和田園風為一體,“世界苗族文化遺產保留地”是巴拉河鄉村旅遊的靈魂,包含了古驛道、苗族歌舞、古建築群、古糧倉、百年古歌、蘆笙表演等內容。那麼,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服飾,也是旅遊專案的一個亮點。有學者稱這一帶的服飾款式稱之為“巴拉河式苗族服飾”。盛裝上為交襟大領衣,領向後傾,衣袖、襟、衣領、肩為裝飾部位,圖案為雙頭龍或飛鳳、蝴蝶、鳥紋等。當地苗語稱“歐貝”。下裝為藏青色百褶裙,裙褶呈凹凸交錯,長及腳踝,穿著時裙外系與裙同長圍腰或以飄帶裙圍在外,飄帶裙繡有青蛙、花卉等。
工作人員詢問村委主任楊躍,村裡還有沒有年代比較久遠的傳統苗族衣服。他說很難找到了,前些年不斷有人來村寨收買古老的衣物,甚至越舊越值錢,就差不多賣完了。不過,他妹妹楊普尼的婆家還有兩套古老的衣服,由他妹妹的嫂子楊勝蘭保管,前些年,有人出五六千元一件,她們也沒有出售。楊普尼家住在格細村旁邊的一個叫餘寨的地方,楊躍帶我們到了她家,正好楊勝蘭和楊普尼都在家,她們聽說了我們的來意,就自豪地拿出了組傳下來的兩件繡花上衣,楊勝蘭介紹說是她外婆的外婆的奶奶傳下來的,怎麼說也有一兩百年的歷史了。我們觀看這兩件上衣,都是用縐繡和疊繡刺繡的圖案,一件的圖案是雙頭龍,另一件的圖案是鳥紋,雖年代久遠,還仍然絢麗奪目,圖案更是莊重典雅。請楊勝蘭穿上照相,鏡頭裡,更加顯得雍容華貴。我們問,當初為什麼不願意出售,她說,她丈夫是開懷中學的教師,叫余天榮,曾多次交代:“這是祖上傳下來的寶貝,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這裡,他們固守的不僅是祖傳衣服,更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心理。
三、灣水式苗族服飾
我們經常見到的紫色繡花小圓帽,就是灣水式服飾苗族女童的典型裝束。成年婦女的上裝為交襟中長衣,衣領後傾,袖口寬大而短,穿時袖翻至肘部。便裝用天藍色、黑色布料,無花飾。盛裝用自染土布或染成紫金色的綢緞為面料。姑娘和少婦的衣背有一塊繡滿花紋的四方繡片,繡片的上下左右對稱地鑲飾刺繡紋條。衣領及胸襟為一組“蠶蟲圖”,一般為七條至十一條。兩衣襟均配有織錦花帶作系衣用。盛裝時系四指寬的織錦花腰帶。下裙為百褶裙,裙邊繡有圓點花、浮萍花或鳥翅花紋等裝飾飾,裙長至腳踝,裙外系繡花圍腰或織錦圍腰。小腿部秋冬時節包青色布綁腿。禮服則穿銀衣、銀圍裙、銀冠、銀簪、銀耳環、銀項圈、銀手釧、銀戒指、銀鈴、銀腰帶等。該式銀飾重達五六公斤,是用銀最多的種類之一。
灣水一帶的苗族織錦,原材料為棉、麻、絲混織,採用通經斷緯法來顯露圖案,亦別具一格。
分管科教文化的副鎮長楊亮介紹說,灣水式苗族服飾文化圈的苗族群眾特別崇尚銀飾,現在連七八歲的小女童,父母也給他們製備了銀帽等全套銀飾,每逢民族傳統節日,一群群佩戴全套銀飾的小女童和少女、少婦,就是外來採風者追捧的物件。他還說,如果再深入到邊遠的苗族村寨,還能發現更多的繡花巧匠、製作百褶裙的能手和織苗錦的高手。
灣水式服飾文化圈,主要包括灣水鎮、旁海鎮、大風洞鄉、爐山鎮的苗族村寨。
四、凱棠式苗族服飾
我們看到,這兩位苗族老人穿的是老年人的盛裝,頭上戴的是鑲滿銀片的帶狀帽,佩戴銀質項圈和銀鏈,身穿鮮亮綢緞面料的衣裳,袖子上是用堆花繡和打籽繡技法繡的精美圖案。前襟用織錦和繡花條裝飾,顯得華貴端莊。
年輕女子的盛裝不包頭帕,髮髻上插銀簪或戴銀冠,耳佩大花銀耳環或梅花形耳環。上為大領交襟中長衣,長至臀部。衣料多為自染絳色斗紋布或綢緞。衣的前襟略長於後襬,穿時交襟拉齊。袖子寬大有花紋,穿時袖口挽折,衣前襟有一條寬約10釐米的織錦花或刺繡花帶裝飾,一直延伸向後背繞過衣領,領向後傾斜。凱棠式服飾的盛裝,銀飾也很多,彰顯了苗族群眾以富有為美的文化心理。
凱棠式苗族服飾文化圈包括凱棠鄉以及旁海鎮的部分苗族村寨。
顧永慶帶工作人員到龍塘村拜訪64歲的織錦能手楊金花,楊金花家有兩架織機,一架織布滿菱形圖案的“花椒布”,一架織苗錦。她將她的技藝傳授給女兒、媳婦和孫女。
凱里苗族服飾是苗族婦女遵循苗族傳統的美學觀念和文化心理,綜合運用繁複多樣的手法創造出來的藝術傑作。它是符號化的苗族歷史記憶,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承載著豐富的苗族文化資訊和文化底蘊,是探討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史的活化石,具有寶貴的科學研究價值。同時,苗族服飾是苗族禮儀文化的產物,是苗族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一個苗族婦女,終其一生也只能製作一兩件精美的衣服,用於重大的節慶活動期間穿著展示,死後隨葬一件,餘下的成為傳家之寶。隨著技藝最精的祖母輩老人一個個地去世,存世的苗族服飾精品越來越少,便顯得越發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