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風尚 始動中華服飾百年潮

辛亥風尚 始動中華服飾百年潮

100年前,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全國性的革命滾滾而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開啟民主共和新紀元。辛亥革命不僅是政治上的變革,也帶來了服飾上的新變化。作為辛亥革命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山裝曾被稱為中國的“國服”。

正值辛亥革命100週年之際,本報推出核心報道,再現辛亥革命帶來的服飾變革,梳理中山裝的歷史變遷。

“服飾是中國最顯著的變化。你知道,中國人長久以來的服飾風格和我們有著多大的差別,你完全不能想象一個華人沒有穿戴中國服飾是什麼樣子。但是現在,一切都改變了,身著西式服裝成了一個人時尚的標誌。”辛亥革命後,美國基根-羅森克蘭茨公司駐華代表約瑟夫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說,如果這種崇尚西方的傾向繼續發展下去,對於全球服裝市場的影響是令人驚訝的。

在百年後,回首曾經發生的歷史,約瑟夫的推斷已經變成現實,當代中國激越澎湃的時尚生態,吸引著全球的目光。而這風潮的開始,便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完整意義上的民主革命,說它完整,是因為它不僅是一場政治革命,更是一場文化革命和社會生活革命。辛亥前後的服飾變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這種變化並不是革命發生之日才開始的,也沒有伴隨革命暫時歇息而停止,所以,與其說它是革命的一個標誌,不如說它是百年中華時尚服飾潮流的開端。

在百年辛亥的紀念之時,我們不妨摒棄政治、文化層面,跟隨《百年衣裳》作者袁仄和胡月教授的講述,單從服飾變革方面去追尋那曾經的波瀾壯闊。

潮起百花齊放

辛亥革命,一場政治層面的變革,讓古舊的封建王朝在中國徹底土崩瓦解,同時也將國人頭腦中頑固存在了數千年的“服裝等級制度”消除殆盡。以服裝“昭名分,辨等威”的傳統苛刻禮教與風化觀念被徹底埋葬。換服飾,成為當時的人們在新思想、新文化衝擊下,對平等自由新生活最直接的追求體現。耐人尋味的是,辛亥的民主革命並不徹底,但在其影響下的服飾革命卻被堅決延續了下去。也從此開始了中國的“時尚”。

記者:在很多歷史文獻中,談到辛亥革命的社會背景,都有關於服飾的描述,當時國內社會的服飾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袁/胡:辛亥之時,剪辮易服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當時有人形容說:“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髮興,辮子滅;盤雲髻興,墮馬髻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愛華兜興,女兜滅;天足興,纖足滅;放足鞋興,菱鞋滅……”(《時報》1912年3月5日)。社會風尚的變化猶如走馬燈,新舊政治勢力的較量也表現在新舊服飾的角力上。當時的一切似乎變得十分混亂、複雜,西服革履、軍裝皮靴、長袍馬褂、袍褂翎頂,和各種不中不西、不倫不類的服飾同肩並行,可謂“中西合璧”、光怪陸離。

記者:有哪些代表性的服飾呢?

袁/胡:男性服裝當時社會上最普遍穿著的依舊是大襟右衽中裝長袍和馬褂,在西式服裝方面,民國元年民國臨時政府和參議院頒佈的《服制》確定了大禮服,即黑色燕尾服,領型為尖角駁領,下領片飾以緞面料子,長褲的邊緣線嵌有緞面條飾。而西裝成為民國男性的半正式禮服,翻駁領,左胸開袋,衣身下方左右開袋,單排或雙排鈕釦,與背心、西褲成三件套西裝,面料以毛呢為主,服色為黑色、深藍色或白色居多。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在民國初年並行於政治社交場合。

還有來自日本的一種改良西式服裝,為學生服,通常是立領,有三個暗袋七個鈕釦;也有一個口袋,五個或六個鈕釦的不等,多數為黑色、深色或淺灰色等。

此外,西式翻領、裝袖、開襟、衣長及膝的西式大衣,西式襯衫,手工編結和機械編結的毛衣(俗稱絨線衫)亦成流行,北京政壇軍閥們穿著的各色軍裝也成時尚。

女性服飾開始簡化,以上襖下裙為主流,衣服更加稱身適體,上衣腰身收得較窄小,大襟右衽,袖長不過肘,袖口呈喇叭狀,又稱“倒大袖”;腰臀呈曲線,下襬有弧形、圓角、直角等。女學生和年輕婦女受當時日本女裝的影響較明顯,高領衣衫狹窄修長與黑色長裙相配,襖裙均不施繡文。若加上一副橢圓的小藍眼鏡,穿一雙尖皮鞋,則是最時髦的裝扮。

記者:民國政府頒佈的《服制》可算是歷史上第一次用官方法令的形式將西洋服飾文化引入中國,但為什麼服制的選樣,基本上採用西洋服式為主?

袁/胡:辛亥革命前後,西裝常被視為革命黨人的標誌,當時人稱“革命鉅子,多由海外歸來,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慣常,互相效仿,以為非此不能廁身新人物之列。”在上層社會,西服成為一種流行的“官服”。

從當時的照片可見端倪。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17省代表,與會者40餘人,六成穿長袍馬褂,四成穿西服。1912年3月25日,內閣總理唐紹儀赴南京接收臨時政府,孫中山率總統職員和唐紹儀合影,照片上40餘人,絕大多數穿西服。接受了西方服飾文化的革命者,在4個月後頒佈的《服制》中,自然地選擇了西洋的服裝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