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失調

[拼音]:huoluan

[英文]:cholera

由古典生物型和埃爾託生物型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典型臨床表現為腹瀉、嘔吐和由此引起的體液丟失、脫水、周身迴圈衰竭、電解質紊亂及低鉀綜合徵等。若不及時搶救則病死率甚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低血容量性休克、腎功能衰竭和代謝性酸中毒,若能及時、足量、正確地補充液體並糾正電解質紊亂,則即使是重型患者,預後亦很好。由於起病急,傳播快,影響人民生活、生產及旅遊、外貿等正常交往,因而被世界衛生組織 (WHO)規定為必須實施國際衛生檢疫的三種傳染病之一(其餘兩種為鼠疫和黃熱病),在中國屬法定管理的“甲類”傳染病。霍亂在1817~1923年的100多年間,在亞、非、歐美各洲,曾先後發生過6次世界性大流行。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霍亂傳入中國,至1948年為止近130年中,大小流行近百次,6次世界性大流行無一不禍及中國。

霍亂可分兩型。長期以來由古典生物型霍亂弧菌引起的被稱為霍亂,由埃爾託生物型霍亂弧菌引起的稱為副霍亂。這兩型的臨床表現、流行特徵及防治對策基本相同,1962年5月第15屆世界衛生大會後,國際上即不再沿用既往習慣命名方式,而分別稱之為霍亂(古典型)和霍亂(埃爾託型)。前 6次大流行於世界的是霍亂(古典型),而1961年始流行(所謂世界第7次霍亂大流行)的則是霍亂(埃爾託型);此型目前已波及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每年都有數十個國家或地區和數以萬計甚至十幾萬的人發病。此型霍亂在中國歷史上無記載,1961年首次出現於廣東沿海,迄今已陸續波及20餘省(自治區、直轄市),嚴重危害著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病原學

霍亂弧菌 (Vibrio cholerae)屬弧菌科弧菌屬。為革蘭氏染色陰性弧菌。菌體短小,弧形或逗點狀,運動活潑。能發酵蔗糖和甘露糖,不發酵阿拉伯膠糖,皆與霍亂多價血清發生凝集。對營養要求簡單,在普通蛋白腖水中生長良好。最適酸鹼度為pH7.2~7.4,最適生長溫度為37℃。由於對酸非常敏感而對鹼耐受性大,可與其他不易在鹼性培養基上生長的腸道菌相鑑別。兩個生物型有相同的抗原結構,均屬OI群霍弧菌,可分為小川(Ogawa)、稻葉(Inaba)和彥島(Hikojima)等三個不同的血清型。既往流行的兩型菌株中,總以小川血清型佔絕對優勢,但20世紀末稻葉血清型卻明顯增多。本菌能產生外毒素性質的霍亂腸毒素,可引起患者劇烈腹瀉。自然突變也是本菌的特性之一,埃爾託生物型表現尤為明顯。古典生物型的致病性一般強於埃爾託生物型。本菌對各種常用消毒藥品比較敏感,一般易於殺滅。

臨床表現

霍亂弧菌進入人體的唯一途徑是通過飲食由口腔經胃到小腸。此菌對胃酸十分敏感,因而多數被胃酸殺死,只有那些通過胃酸屏障而進入小腸鹼性環境的少數弧菌,在穿過小腸粘膜表面的粘液層之後,才粘附於小腸上皮細胞表面並在這裡繁殖,同時產生外毒素性質的霍亂腸毒素,引起腸液的大量分泌,結果出現劇烈的腹瀉和反射性嘔吐。

人受染後,隱性感染者比例較大。在顯性感染者中,以輕型病例為多,這一情況在埃爾託型霍亂尤為明顯。本病的潛伏期可由數小時至5日,以1~2日為最常見。多數患者起病急驟,無明顯前驅症狀。病程一般可分為三期:

(1)瀉吐期多以突然腹瀉開始,繼而嘔吐。一般無明顯腹痛,無裡急後重感。大便米泔樣或清水樣,每日數次到數十次甚至不可計數。嘔吐多不伴有噁心,噴射樣,其內容物與大便性狀相似。約15%的患者腹瀉時不伴有嘔吐。由於嚴重瀉吐引起體液與電解質的大量丟失,出現迴圈衰竭,表現為血壓下降,脈搏微弱,血紅蛋白及血漿比重顯著增高,尿量減少甚至無尿。機體內有機酸及氮素產物排洩受障礙,患者往往出現酸中毒及尿毒症的初期症狀。血液中鈉鉀等電解質大量丟失,患者出現全身性電解質紊亂。缺鈉可引起肉痙攣,特別以腓腸肌和腹直肌為最常見。缺鉀可引起低鉀綜合徵,如全身肌肉張力減退、肌腱反射消失、鼓腸、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由於碳酸氫根離子的大量丟失,可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嚴重者神志不清,血壓下降。

(2)脫水虛脫期,患者的外觀表現非常明顯,嚴重者眼窩深陷,聲音嘶啞,面板乾燥皺縮,彈性消失,腹下陷呈舟狀,脣舌乾燥,口渴欲飲,四肢冰涼,體溫常降至正常以下,肌肉痙攣或抽搐。患者生命垂危,但若能及時妥善地搶救,仍可轉危為安,逐步恢復正常。

(3)恢復期,少數患者(以兒童多見)此時可出現發熱性反應,體溫升高至38~39℃,一般持續1~3天后自行消退,故此期又稱為反應期。病程平均3~7天。根據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可將患者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中型與重型患者由於脫水與迴圈衰竭嚴重,一般較易診斷;而輕型患者則多被誤診或漏診,以致造成傳染的擴散。

本病常見的併發症有酸中毒、尿毒症、心力衰竭、肺水腫和低鉀綜合徵等,大都是由醫療或護理不當所引起。

診斷

以臨床表現、流行學史和病原檢查三者為依據。血清學檢查適用於病後追溯診斷,無助於早期確診。診斷中須鑑別下述腹瀉病:

(1)痢疾;

(2)由沙門氏菌、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

(3)副溶血弧菌、非OI群霍亂弧菌引起的腹瀉;

(4)產腸毒素大腸菌(ETEC)性腹瀉;

(5)病毒性(特別是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6)寄生蟲性腹瀉;

(7)某些毒物(如有機磷農藥、三氧化二砷等)引起的腹瀉。輕型不典型的霍亂病例診斷鑑別較難。一般僅有輕度腹瀉,不伴有嘔吐,血壓、脈搏正常,神志清楚,病程短,於三兩天內自行痊癒。暴發型霍亂或乾性霍亂,比較少見,起病後未見吐瀉或脫水,而卻迅速轉入休克狀態和嚴重的中毒性迴圈衰竭,病死率極高。

流行環節

霍亂流行過程三環節分述如下。

(1)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輕型患者中埃爾託型霍亂比古典型霍亂所佔比例為大。帶菌者分健康帶菌、潛伏期帶菌和病後帶菌三種。健康帶菌者的排菌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7天。潛伏期排菌多在最末一兩天,持續時間更短。病後帶菌有兩種情況:恢復期帶菌自臨床症狀消失後3個月內帶菌,絕大多數患者恢復期帶菌的時間不超過一週,和慢性帶菌(持續排菌超過3個月),這種情況少見,可能與膽囊或膽道的炎症有關。

(2)傳播途徑。比較複雜,水、食物、生活接觸和蠅均可單一地或交錯地傳播本病。由於水最易被糞便汙染,因而水在傳播本病中的作用最為突出。經水傳播的特點是呈暴發性,病人沿被汙染的水體分佈。在水體含菌濃度較低、細菌毒力較弱或人群免疫水平較高的地方,可斷續出現散發病例。經食物傳播的作用一般次於水傳播,發生病例的數量與食品供應方式(集中或分散)、食用方式(分餐、聚餐等)有關。長途販運有菌食物,還可引起遠端傳播。接觸傳播多發生於人員密集、衛生水平較差的情況下,通過手的傳播比較突出。

(3)人群易感性。沒有性別、年齡、民族和職業的差別。胃酸具有較強的殺弧菌作用,因而受染後不一定發病。現已證明,胃酸和胃粘膜的完整狀況將直接影響到機體對本病的易感水平。另外,人感染本病後,可產生抗菌和抗毒免疫,從而獲得良好的免疫保護,但並不能排除少數人病後再感染的可能性。生活在疫區的健康人群由於少量多次的隱性感染也可獲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在人工免疫方面,霍亂菌苗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但其保護率和有效期限均不夠理想。

霍亂的流行特徵

兩型霍亂均有下列流行特徵:

(1)地區分佈多以沿海為主,一般先沿海後內陸。這在埃爾託型霍亂更為突出。

(2)發病無嚴格的季節性,但夏秋季節發病率明顯較高,主要在7~10月之間。

(3)人群分佈上無年齡、性別、民族和職業的差異,發病率主要取決於暴露機會的多少。

(4)流行菌型較複雜,病原體的生物型和血清型不斷變化。

(5)爆發型與緩慢的持續性流行型兩種並存。一般新疫區以爆發型為多見,老疫區以緩慢的持續性流行型為多見。這與病原體的型別、當地人群免疫力及所採取的防疫措施密切相關。

(6)埃爾託型霍亂比古典型霍亂還有更為明顯的散在發生、來源不明和跳躍式傳播(遠距離傳播)的流行特點。

(7)具有地方性疫源地,印度恆河下游三角洲是古典型霍亂的地方性疫源地,印尼的蘇拉威西島是埃爾託型霍亂的地方性疫源地。歷史上前6次霍亂(古典型)大流行均起源於印度,1961年大流行(埃爾託型霍亂)起源於印尼(至今尚無寧息跡象)。霍亂地方性疫源地的形成因素比較複雜,除溫度、溼度、雨量等自然因素外,還與該地區某些社會因素有關,如貧窮、動亂、災荒、人口密度與流動頻率、住宅衛生設施、就醫條件以及其他有利於本病蔓延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有關。這些複雜的因素決定了應採取的防治策略。

預防

要採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導的綜合性措施。

(1)加強對水源、糞便、飲食管理和滅蠅。

(2)開展衛生教育,提高人民的防病知識。

(3)廣泛開設夏秋季腹瀉病門診,及早發現傳染源,防止疫情擴散。

(4)加強流行學監測,掌握疫情動向。

(5)妥善處理傳染源,就地控制疫情,發現的各型病人和各類帶菌者,必須及時隔離治療,登記所有密切接觸者並對之檢疫 5天(霍亂最長潛伏期)。消毒所有排洩物及有關器物與場所,最大限度地防止擴散。

(6)實施國境衛生檢疫與疫區交通檢疫,杜絕疫情擴大。

(7)建立防疫機構和疫情報告網。

(8)於流行季節到來前一個月在重點地區和人群中開展預防注射工作。

治療

有效及時的治療能使病死率降到1%以下,發現病人首先就地搶救,並進行隔離治療。現行治療方法是以補充液體和電解質,糾正水電失衡為主。

(1)輸液治療,按脫水程度、血壓、脈搏、尿量及血漿比重確定補液量與補液速度,輸液時要注意進行嚴密的臨床觀察。可選用“ 541”溶液(1000ml水內含氯化鈉5g、碳酸氫鈉4g、氯化鉀1g)。這種藥液中的電解質的含量與霍亂患者糞便中的相應離子濃度近似(都是等滲液),故療效良好。

(2)口服補液治療 (ORT),由於病人腸道的吸收功能正常,因而自1960年代後期起,國際上大力推廣口服補液療法。口服補液溶液(ORS)處方為:葡萄糖20g,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加水1000ml。輕度和一部分中等度脫水病人一開始即可使用 ORS,重度脫水和休克的病人經靜脈輸液搶救,血壓、脈搏、血漿比重等均恢復正常並停止嘔吐後即可服用口服補液。此法安全、有效、經濟、簡便。

(3)抗菌藥物治療,只能作為液體療法的輔助治療,不僅可縮短病程,減少排便量,且可降低病後帶菌率。可在輸液同時進行,常用的藥物有複方磺胺甲基異唑(複方新諾明)、呋喃唑酮、強力黴素、四環素等。

(4)併發症治療,如對代謝性酸中毒、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腫、心力衰竭、低鉀綜合徵及反應熱等應進行綜合治療。

(5)對症治療,如對肌痙攣等。

除上述治療措施外,對患者的護理至關重要。患者臨床症狀消失,每日大便培養,在停藥後連續2次陰性時,即可出院。若無大便培養條件,患者自發病之日起隔離治療已滿7天以上,也可出院,死亡病人,應按“甲類”傳染病屍體處理辦法處理。

參考文章

霍亂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預防及衛生霍亂如何經水傳播?預防及衛生民間治療霍亂的臍部療法有哪些?內科中醫如何辨證治療寒霍亂?內科中醫對霍亂的病因病機如何認識?內科霍亂如何預防?內科霍亂如何診斷?內科霍亂如何分型?內科霍亂的臨床特點是什麼?內科霍亂是如何進行傳播的?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