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半月板損傷

[拼音]:yuzheng

[英文]:depression

心情抑鬱、胸脘痞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異物感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多由情志不舒,氣機鬱滯而致。

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最早記載了屬於鬱證的髒躁及梅核氣兩種證候。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了氣、血、火、食、溼、痰六鬱之說,並創立了越鞠丸治療諸鬱。清代葉天士認識到鬱證之初在氣分,久延則及於血分。現代對於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等,在出現鬱證的臨床表現時,運用中醫對鬱證的證治方藥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鬱證的病因是情志內傷,病理變化和心、肝、脾關係密切。肝喜條達,若情懷抑鬱,則肝氣不舒;脾主健運,憂愁思慮,脾運失健;心主神明,悲哀過度,則心氣受損。氣鬱常是諸鬱的先導,氣鬱日久,影響及血,則血行不暢,而致血鬱;氣鬱化火,又可形成火鬱;氣滯不行,津液凝聚成痰,可致痰鬱;脾運不健,或水溼停聚而成溼鬱;或食積不消而成食鬱。至於悲哀傷心,則可出現悲傷欲哭等心神不寧之症。六鬱一般多屬實證,若病久傷及心、肝、脾三髒氣血,則多屬虛證。

鬱證的證治,以宣通鬱結為大法,但應辨別受病的臟腑及氣、血、火、溼、食、痰鬱的不同,並注意六鬱相兼的情況,辨證用藥。久病正虛,則當益其虛衰,以調陰陽。虛實夾雜,則虛實並調。常見證型:

(1)肝氣鬱結。證見情懷抑鬱,胸悶噯氣,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舌苔薄膩,脈弦。治宜疏肝解鬱、理氣暢中,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2)氣鬱化火。證見急躁易怒,胸脅脹痛,口乾而苦,溲黃便幹,嘈雜吞酸,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理氣解鬱、清肝瀉火,常用丹梔逍遙散為主方。

(3)血行鬱滯。證見頭痛,失眠,胸脅疼痛,狀如針刺,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解鬱,常用血府逐瘀湯。

(4)氣痰互阻。證見胸部悶塞,有痰不爽,咽中如有異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舌苔薄膩,脈弦滑。治宜疏肝解鬱、理氣化痰,常用半夏厚朴湯。

(5)鬱損心脾。鬱證日久,傷及心脾,證見頭暈神疲,心悸失眠,納谷不香,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治當心脾兩調,常用歸脾湯為主方。

(6)髒躁證。證見憂鬱過度,心肝血虛,以致精神恍惚,多疑善驚,哭笑無常。當以甘緩潤燥為治,用甘麥大棗湯加味。

鍼灸治療可選用十三鬼穴:人中、少商、隱白、大陵、申脈、風府、頰車、承漿、間使、上星、鬼藏(男即會陰,女即玉門頭)、曲池、鬼封(舌下中縫)。在開始針刺的時候選用前5個穴位,以後每天去掉最前一個穴位,再順序加入後面的一個穴位,如此反覆進行。其中人中、承漿穴是在穴位左邊進針右邊出針,申脈、曲池穴一般使用火針刺。若是病情較重者,可在少商、隱白穴處用灸法,方法是將手足大指相向捆在一起,使手上的兩個少商穴、足上的兩個隱白穴靠在一起,然後在兩穴上放較大的艾絨,點燃,使患者有一定的燒灼感後將艾絨去掉算一壯,一般一次灸三壯。肝氣鬱結,加期門;血瘀加中都。

鬱證為情志致病,注意精神調攝,保持樂觀情緒,有助於防止發病,促進恢復健康。

參考文章

從黛玉西去談鬱證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