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

[拼音]:guange

[英文]:dysuria and constipation with incessant vomiting

嘔吐不止、不得小便為臨床表現的重危病證,為種種腎臟病後期的轉歸及主要死亡原因。其症狀很多,涉及全身各個臟腑,病機亦頗為複雜,既有氣血陰陽虛衰的一面,又有溼邪、水氣、瘀血、痰濁壅阻三焦的一面。東漢張仲景《傷寒論》指出:“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是後世確定關格病名的依據。西醫的尿毒症可參考此病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慢性腎臟疾病遷延日久,由腎及脾,導致全身各臟腑虛損,氣血虧耗,陽損及陰,最終陰陽俱虛;又因虛致實,陰濁溼邪,充斥三焦,進一步耗損本已不足的正氣,引起升降乖逆,壅閉肺氣,矇蔽心神,內動肝風,或耗竭命火,或劫爍真陰,終至嘔逆不食,少尿或無尿,或痰聲漉漉,呼吸迫促,或手足,或水腫,或肢冷汗出,或咯血嘔血,或心悸胸痛,或煩躁狂亂,甚至昏迷不醒,見證紛繁。正虛邪實是其病機的關鍵。

辨治

關格牽涉面廣,正虛至極,邪實又盛,處理不易,病死率極高。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不少學者對關格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大量實踐,採用專方專藥與辨證論治、內服與外治相結合的方法,早、中期患者可獲改善症狀,降低血中尿素氮、肌酐,延緩腎衰進展的治療效果。關格常見以下證型:

(1)脾腎氣虛。證見倦怠乏力,短氣懶言,納呆,腰膝痠痛,夜尿多,舌質淡,苔薄白微膩,脈沉弱。治宜健脾補腎,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仙茅、淫羊藿、巴戟。易感冒者可用玉屏風散,加枸杞子、油松節。

(2)脾腎陽虛。除上述倦怠乏力、食少、腰膝痠痛症狀外,尚見形寒肢冷、大便稀溏、水腫。治宜溫腎健脾,常用實脾飲加減。

(3)氣陰兩虛。證見面色少華,短氣乏力,腰痠膝軟,口乾,手足心熱,尿少,舌淡,苔少,脈細弱。治宜益氣養陰,常用六味地黃丸加黨蔘、黃芪、枸杞子、當歸、紫河車、冬蟲夏草。

(4)肝腎陰虛。證見頭暈,咽乾,口渴,手足心熱,乏力,腰痠,大便乾結,尿少色黃,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補肝腎,常用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枸杞子、菊花、杜仲、桑寄生。

(5)陰陽兩虛。證見精神萎靡不振,畏寒肢冷,手足心熱,口乾但飲水不多,腰膝痠軟,大便溏薄,尿少而黃赤,舌淡,舌尖紅,脈沉細。治宜陰陽兩補,常用金匱腎氣丸加龜甲、麥冬、仙茅、淫羊藿、紫河車、冬蟲夏草。

(6)溼濁犯胃。證見噁心嘔吐,腹脹,不思飲食,小便少,舌苔厚膩,脈弦滑。治宜和胃化濁,常用溫膽湯加蘇葉、砂仁。口苦、舌紅加黃連;嘔吐不止者,可先服成藥玉樞丹;如兼見大便不通、腹脹者,用溫脾湯加減。

(7)痰濁壅肺。證見咳嗽,氣急,痰聲漉漉,舌淡,苔滑,脈弦滑。治宜溫肺化痰,常用六君子湯加細辛、五味子、乾薑。腎病及肺,痰盛氣脫,息微氣短,大汗不止者,用生脈飲益氣救脫,加吞猴棗粉化痰。

(8)肝風內動。證見尿閉神昏,煩躁不已,眩暈,頭痛,四肢發麻,或顫抖不止,舌體顫動或捲縮,舌質乾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宜平肝熄風,常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加減。

(9)熱入營血。證見面赤神昏,譫語,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質絳,脈細數。亟宜涼血開竅,常用犀角地黃湯加減,配吞安宮牛黃丸或靜脈滴注清開靈注射液。

(10)痰蒙清竅。證見昏迷,煩躁,痰鳴,面色青灰,舌苔膩,脈沉弦。治宜豁痰開竅,常用蘇合香丸,化開加薑汁灌服。陽氣欲脫。證見面色蒼白,冷汗,四肢厥冷,無尿或少尿,舌淡,脈微細。急宜溫陽固脫,常用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或靜脈滴注參附註射液。關格的臨床治療除辨證分型論治外,還有一些有一定療效的專方專藥。如內服方有溫腎解毒湯、加味溫脾湯、加味二仙湯、參芪麥味地黃湯等;灌腸藥有大黃、牡蠣、蒲公英、紅花、槐花、熟附子等。依當前中醫治療水平,關格病在早中期,尚可圖救。晚期預後多不良,患者僅可依賴血液透析等方法維持生命,終至正氣耗竭而死亡。故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關重要。有腎病的患者,尤須積極治療,並注意飲食起居。關格病患者應絕對臥床,進食以高熱量、高脂肪、低蛋白(蛋白的攝取應有醫師指導)、富含維生素、易消化者為宜,有水腫、尿少、高血壓者應飲食低鹽,無水腫及心功能不全者鹽和水分不必嚴格限制。

參考文章

關格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