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劑

[拼音]:Neijing

[英文]:Internal Classic,Canon of Medicine,Neiching

中醫學奠基之作,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經典著作。全稱《黃帝內經》。共18卷,162篇,由《素問》與《靈樞》(各9卷)組成。《黃帝內經》之書名,最早見於劉向《七略》和班固《漢書·藝文志》。這是一部託名黃帝(見岐黃)的著作,撰者已難以稽考。明代醫學家呂復認為此書“觀其意旨,殆非一時之言;及其撰述,亦非一人之手”。這個見解為後世醫家所廣泛認可。著述年代則有幾種說法,但多數學者認為,此書的基本內容成於戰國後期;迄於漢代,陸續有所補訂。而《素問》所佚缺之《天元紀大論》、《五常政大論》等7篇大論,系唐代王冰註釋《黃帝內經素問》時予以補入,補入後成為唐以後所見之全帙。

關於《內經》之書名,明代張景嶽認為:“內者,性命之道;經者,載道之書。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對於《靈樞》的涵義,他認為此書所論為“神靈之樞要”,顯示其重要性。其他一些著作也有類似的釋文。如明代吳崑說:“五內陰陽,謂之內;萬世宗法,謂之經。”明代馬蒔認為《素問》系黃帝與岐伯、鬼臾區等六臣“平素問答之書”。也有人認為《內經》書名別無深意,《漢書·藝文志》另有《外經》書名(書已佚),內與外只是相對而言。

《內經》論述豐富、範圍很廣,全面而突出地反映了當時的醫學內容已趨於系統、成熟。醫藥之外,涉及的學科也很多。大凡天文、曆法、物候、地理、氣象等均有一些較高水平的論述,並能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較為科學的邏輯思維闡析各類醫學問題。

《素問》自“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篇”至“解精微論”(共81篇),《靈樞》(又名《靈樞經》)自“九針十二原”、“本輸”至“癰疽”篇(亦為81篇),內容大致包括攝生(養生、預防)、陰陽、藏象(臟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幷包括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之功能)、經絡(十二經、奇經八脈)、論治(包括治則和治法,治法如針、砭、灸、湯藥、藥酒、按摩、氣功、溫熨及貼藥等外法)、藥性理論、運氣學說等。這些論述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基礎,對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也起到了關鍵作用。此書從總體上反映了戰國到秦漢這一歷史時期眾多醫家所積累和總結的學術經驗,以及當時的醫學水平。《內經》所貫串的統一整體觀、發展變化觀和恆動觀等具有樸素唯物論和辨證法觀點的學術思想,構成了中醫學的特色。

《內經》版本很多,現存最早為元刻本,另有宋刻、明刻互配本、明清刻本及日本刻本等。《素問》(王冰注本)有明代嘉靖年間翻宋刻本;《四庫叢刊》本等,《靈樞》有元刊本(殘本)、明清刻本(以明趙府居敬堂刻本尤為著名)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內經》之《素問》、《靈樞》曾多次出版影印本和排印本,另有注本、語譯本和校釋本。

《素問》和《靈樞》注本也很多。現知《素問》首注本為樑代全元起之《內經訓解》,惜已散佚不存。唐代王冰吸取全氏註文結合個人心得,將《素問》予以編次註釋,並補入有關運氣論述為主的7篇大論,是為現存最早之全注本。《靈樞》首注本則為明代馬蒔所編《靈樞注證發微》(1580)。歷代醫家註釋、研究《內經》較有成就者及其著作(現存本者)簡列於下。

(1)校勘《內經》:主要有宋代林億《新校正》;清代胡澍《素問校義》,俞樾《讀書餘》,顧觀光《素問校勘記》、《靈樞校勘記》,沈祖綿《讀素問臆斷》,馮承熙《校餘偶識》,江有誥《先秦韻讀》等。

(2)註釋《內經》:如唐代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明代吳崑《素問吳注》,馬蒔《素問注證發微》、《靈樞注證發微》;清代張志聰《素問集註》、《靈樞集註》,高世栻《素問直解》,張琦《素問釋義》等。

(3)分類研究《內經》:如隋唐之際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兼註釋);元代滑壽《讀素問鈔》;明代張景嶽《類經》(兼註釋)、《類經圖翼》、《類經附翼》,李中梓《內經知要》;清代汪昂《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沈又彭《醫經讀》,黃元御《素問懸解》等。

(4)專題發揮《內經》:如《難經》;晉代皇甫謐《鍼灸甲乙經》;宋代駱龍吉《內經拾遺方論》,劉溫舒《素問入式運氣論奧》;金代劉河間《宣明論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等。

在中國醫學發展的過程中,《內經》在學術理論方面起到無可爭議的主導作用,並有十分深廣的國際影響。在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均將《內經》作為主要的醫學經典著作。日本國最早的醫事法令“大寶令”中就將《素問》、《黃帝針經》(即《靈樞》)列為醫學生必讀書目。現日本還儲存有1699年竹中通庵集註的《素問要》(9卷)、《靈樞要》(8卷),1854年喜多村直寬所注《黃帝內經講義》(12卷),1806年丹波元簡的《素問識》、《靈樞識》,以及1846年丹波元堅的《素問紹識》等,均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朝鮮于1291年曾派使者來華送還若干種古醫書,其中就有《黃帝針經》、《黃帝太素》等;1136年頒佈醫事制度,亦將《素問》、《針經》列入必修書目。越南黎有卓所撰《海上醫宗心領全帙》,刊於1879~1885年,也是節抄、註釋《內經》的綜合性醫學著作。近現代歐美國家已有《內經》部分卷、篇之譯作,並開始重視對此書的理論研究。

參考文章

《黃帝內經》在中醫史上有什麼樣的學術價值?中醫《黃帝內經》的由來醫療基礎《內經》中指出的養生學主要包括哪些內容?中醫《內經》論述六十歲“好臥”是什麼原因?中醫《內經》對方劑是如何分類的?中醫《內經》提出了怎樣的方制?中醫《黃帝內經》提出了怎樣的獨特診治方法?中醫《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有什麼特點?中醫周易和秦漢諸子思想對《內經》治未病思想的影響中醫《黃帝內經》“五果為助”今解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