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柳果

藥材名稱:萱草根

名稱出處:《嘉祐本草》

概況

異名:鹿蔥(《嘉祐本草》),大萱草根(《中藥志》)。

基源:為百合科萱草屬植物萱草、黃花菜、小萱草的乾燥根及根狀莖。

原植物:萱草(藥材名大萱草根)Hemerocallis fulva(L.)L.[H.lilioasphodelus L.β.fulvus L.;H.fulva(L.)L.var.maculata Baroni]],又名忘萱草(《東北植物檢索表》)。北黃花菜(藥材名北黃花菜根)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H.altissima Stout),又名金針菜,檸蒙萱草(《中國植物誌》)。小黃花菜(藥材名小萱草根)Hemerocallis minor Mill.[H.flava var.minor(Mill.)M.Hotta]

歷史:宋《嘉祐本草》始收載之,但歷代本草均有記載,並有鹿蔥的別名,並常把不同的花色種類都混成~種而言,《綱目》中雲:“萱,宜下溼地,冬月叢生,葉如蒲蒜輩而柔弱,新舊相代,四時青翠,五月抽莖開花,六出四垂,朝開暮蔫,至秋深乃盡,其花有紅、黃、紫三色,細實三角,內有子,大如梧子,黑而光澤,其根與麥門冬相似,最易繁衍。”按萱草應指紅黃色有紫點花的一種,而非純黃的。《中藥大辭典》、《中草藥手冊》中所載的麝香萱,誤定為Hemerocallis thunbergii Baker實為本種的異名。在古代本草中,黃花菜也屬於萱草的一種,但其花色為純黃故名黃花菜。《綱目》引晉代嵇含所著的《宜男花序》中雲:“荊楚之土號為鹿蔥,可以薦葅。尤可憑據。今東人採其花跗幹而貨之,名曰黃花菜。”恐即為此種。

形態:萱草為多年生草本,具短縮的根狀莖和肉質肥厚的紡錘狀塊根。葉基生,排成2列,寬線形,長30~60cm,寬1.5~3.5cm。花葶圓柱形,高60~100cm;花序分歧,具6~12花;苞片小,披針形;花梗短;花被橙色或橙紅色,無香氣,花被管長2~3cm,裂片6,2輪,長6~9cm,內裂片寬3cm,中部有暗紅色∧形斑紋。花盛開時,花被片反捲,早開晚謝。雄蕊6枚,伸出,上彎,比花被裂片短;花柱伸出,比雄蕊長。蒴果長圓形。花期6~8月。(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557頁.圖448)

生境與分佈:野生於1300~3500m的草甸、溼草地上。中國各地常見栽培。

北黃花菜與萱草的區別為:植株一般較高大;根近肉質,中下部常有紡錘狀膨大。葉7~20枚,長50~130cm,寬0.6~2.5cm。花葶長短不一,一般稍長於葉,基部三稜形,上部多少圓柱形,有分枝;苞片披針形,下面的長可達3~10cm,自下向上漸短,寬3~6mm;花多朵,最多可達100朵以上;花被淡黃色,有時在蕾時頂端帶黑紫色;花被管長3~5cm,花被裂片長(6~)7~12cm,內3片寬2~3cm。蒴果鈍三稜狀橢圓形,長3~5cm。種子約20多個,黑色,有稜,從開花到種子成熟約需40~60天。

餘項參見“黃花菜”條。

小黃花菜與以上兩種的區別為:根一般為繩索狀,粗1.5~3(~4)mrn,密生於縮短的根狀莖上。葉長20~60cm,寬3~14mm。花葶稍短於葉或近等長,頂端具1~2花,具3花的少;花梗很短,苞片近披針形,長8~25mm,寬3~5mm;花被淡黃色;花被管通常長1~2.5cm,極少能近3cm;花被裂片長4.5~6cm,內3片寬1.5~2.3cm。蒴果橢圓形或長圓形,長2~2.5cm,寬1.2~2cm。花期6~8月,果期7~9月。(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559頁.圖450) 生於海拔2300m以下的草地、山坡或林下。分佈於中國東北、山西、山東、陝西和甘肅東部。朝鮮和原蘇聯也有。

生藥

栽培:宜溫和溼潤氣候。能耐寒、耐旱,對土壤選擇不嚴,但以肥沃的砂質壤土及輕粘壤土為好。用分株繁殖,春、秋兩季均可進行。將老株叢挖出,掰分成5~6小株叢,然後按行株距各50cm開穴,穴深約30cm,每穴栽1叢。栽後,覆土壓實,並澆定根水1次。每年結合中耕除草而進行肥水管理,經3~5年後必須重行分株,以防植株衰弱而影響生長。亦可採收種子後播種,次春發芽。栽後注意中耕除草,每年用糞肥追施2~3次。冬季應割除枯株,用堆肥和細土覆蓋,以利越冬及次年萌芽生長。蟲害蚜蟲,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採集:7~9月花後挖取根及根狀莖,除去莖苗及鬚根,洗淨,晒乾。

大萱草根為萱草的根及根狀莖,主產於湖南、福建、江西、浙江。

小萱草根為小黃花菜的根及根狀莖,主產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也產。

黃花菜根主產於江蘇、浙江、山東、安徽;河北、河南、陝西、甘肅、湖北、四川也產。

鑑別

性狀:大萱草根狀莖短圓柱形,長1~1.5cm,直徑約1cm,有的頂端留有葉殘基。根簇生,多數已折斷,根長5~15cm,上部直徑3~4mm,中下部膨大成紡錘形塊根,直徑0.5~1cm;表面灰黃色或淡灰棕色,多幹癟皺縮。有多數縱皺及少數橫紋。體輕質鬆軟,稍有韌性,不易折斷,斷面灰棕色或暗棕色,有多數放射狀裂隙。氣微香,味稍甜。

小萱草根狀莖較短,根較細而多,長5~15cm,直徑2~3mm,末端尖細;表面灰棕色或灰黃棕色,具細密橫紋,偶見末端膨大成紡錘狀小塊根。具韌性,難折曲,切斷面灰白色。

黃花菜根狀莖類圓柱形,長1~4cm,直徑1~1.5cm,根多數,長5~30cm,直徑3~4mm,有的根中下部稍膨大成棍狀或略呈紡錘狀。

均以根條粗大、質充實飽滿、無殘莖及雜質者為佳。

顯微 大萱草根橫切面:外皮層細胞3~5列,呈多角形,細胞壁增厚。皮層寬廣,薄壁細胞排列疏鬆,有多數徑向排列的裂隙。內皮層細胞扁小,凱氏點明顯。中柱韌皮部束與木質部束各為30個左右,相間排列,木質部束的原生導管直徑小,後生導管直徑大,髓較大。皮層及髓部薄壁組織中散佈有稀少的草酸鈣針晶束。(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516頁.圖451)

理化:取樣品粉末2g,加95%乙醇20ml,迴流提取1小時,濾液濃縮至5ml,點於矽膠G板上,以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為對照,以氯仿-丙酮-環己烷(3∶3·4)為展開劑,展距13.5cm,在紫外燈下檢視,對照品及樣品相應位置均顯橙黃色熒光斑點,噴5%氫氧化鈉後,對照品及樣品相應位置均顯紅色斑點。(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562頁.圖452、453)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黃花菜根中含有多種蒽醌類化合物:大黃酚(Chrysophanol)、鈍葉決明素(Obtusifolin)、2-甲氧鈍葉決明素(2-Methoxyobtusifolin),還含萱草素(萱草根素,Hemerocallin)以及毒性物質如毒素甲、毒素乙等。最近還從根部分到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和一個新的蒽醌成分,命名為黃花蒽醌(Hemerocal)。小黃花菜根含天門冬素(Asparagine)、蒽醌、甾體、酚類、氨基酸及糖類等。最近從根中分得大黃酚,小萱草素(小萱草根素,Mihemerocallin)、萱草素、大黃酸、廿七烷、萱草酮(Hermerocallone)、β-谷甾醇、γ-谷甾醇,根部色素包含大黃根酚,大黃酸和1,8-二羥-2-乙醯3-甲基萘[1]。

附 麝香萱(Hemerocallis thinbergii)的根和根莖含大黃酚、大黃酸(Rhein)、美決明子素、2-甲氧鈍葉決明素,又含萱草素、天門冬素、秋水仙鹼。大花萱草根含γ-羥基穀氨酸、天門冬素(Asparagine),酪氨酸、賴氨酸、精氨酸、琥珀酸、乳酸、無羈萜(Friedelin)、β-谷甾醇葡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苯甲酸乙酯[2]。北黃花菜(H.flava)中除分得萱草酮外,還分得1種化合物即乾花酚(Stypandrol)(1),物理常數和光譜資料與萱草素(Hemerocallin)(2)相一致,並確認為同一化合物,將原萱草素的結構式(2)修正為(1)式,由此乾花酚的來源植物覆瓦乾花(Stypandra imbricata)和外卷山菅(Dianella revoluta)亦為萱草素的來源植物[3]。

萱草氯仿提取液得大黃酚,甲基大黃酸,1,8-二羥基-3-甲氧基蒽醌[4]。

重瓣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var.kwanso)地上部得到三個新生物鹼黃萱草寧A,B,C(Fulvanine A,B,C)(3)及氧羽省沽油寧(Oxypinnatanine)[5]。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530~532。


[2]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27。


[3] Phytochemistry 1989;28(7):1825。


[4] CA 1991;114:203481c。


[5] Chem Pharm Bull 1990;38(11):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