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參

藥材名稱:鱅魚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鱃魚(《山海經》),鰫魚(《上林賦》),皁包頭、皁鰱(姚可成《食物本草》),黑包頭魚(《食物本草會纂》),鱅頭鰱(《醫林纂要》),包頭魚(《隨息居飲食譜》),胖頭魚(《動物學大詞典》),黑鰱、花鰱(薛德焴《系統動物學》),溶魚(《綱目》)。

基源:為鯉科動物鱅,藥用其肉。

原動物:鱅Anstichthys nobilis(Richardson)

形態:體側扁,較高,腹部在腹鰭基部之前較圓,在腹鰭基部之後至肛門有很窄起的腹稜。頭很大,約為體長的三分之一。頭長於體高,在不同大小的個體中頭長、體高、眼經、眼間距等變化很大,一般體高和眼間距是隨個體的增長而相對增大,而頭長,眼經則隨著體長的增大而減少。吻鈍,闊而圓,口很寬,上脣中間部分很厚。眼小,位置特別低,在頭側正中軸的下方。下嚥齒1行,呈杓形。鰓耙數目很多、呈頁狀,排列緊密,很不聯合。有發達而成螺旋形的鰓上器。鱗很小,側線鱗

。背鰭條3.7、很短,無硬刺,起點在腹鰭基之後。胸鰭長,末端遠超過腹鰭基。臀鰭條3.12~13。生活時背部及兩側上半部微黑,腹部灰白,兩側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胸,腹鰭灰白。(圖見《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圖113)

生境與分佈:多生活於流水或大的靜水水體中,喜棲息在水層的中上層,但不像鰱接近水面,性較溫和,很易捕捉。冬季多棲息於河床和較深的巖坑中越冬。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分佈於長江流域下游和珠江地區,東北、華北河流中雖亦有發現,惟數量很少。

生藥

採集:四季捕撈,除去鱗及內臟鮮用。

化學性質

肌肉含蛋白質、肽、氨基酸、脂類,多種維生素。含維生素A1、A20.657μg/g、β-胡蘿蔔素(β-Carotene)、雞油菌黃質(Canthaxanthin)、異玉蜀黍黃素(Isozeaxanthin)、葉黃素(Lutein)、蒲公英黃質(Taraxanthin)、堇菜黃質(Violaxanthin)、蝦黃質(Astaxanthin)、多氧葉黃素(Polyoxyxan-thophyll)[1,2]。含腺苷-磷酸1.54~2.35μgM/g、腺苷二磷酸0.74~1.07μgM/g、腺苷三磷酸0.57~1.00μgM/g(溼重)。除此,尚含腺嘌呤核苷酸、磷脂類、三甘油酯、膽甾醇、膽甾醇酯、遊離脂肪酸等。肝含維生素A1、A2 1.76μg/g,脂酶、乳酸脫氫酶等[3]。

參考文獻

[1] CA 1973;79:76077g。


[2] CA 1983;98:195269y。


[3] 中國藥用動物志(二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