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跌打
藥材名稱:人蔘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人蔘(野生品),園參(栽培品),棒槌(東北)。
基源:為五加科人蔘屬植物人蔘的根。人蔘屬約5種,分佈於北美、中亞和東亞,中國有人蔘、三七、珠子參、竹節參等3種和1變種,均為名貴藥材,另有西洋參系由北美引進栽培。
原植物:人蔘Panax ginseng C.A.Mey.(Panax schin-seng Nees)
歷史:人蔘始載於《本經》,列為上品。因根如人形而得名。歷代本草均有記載。《別錄》謂:“人蔘生上黨山谷及遼東,二月四月八月上旬採根,竹刀刮曝幹。”陶巨集景又謂:“人蔘易蛀蛀唯納新器中密封,可經年不壞。”《圖經本草》謂:“春生苗,多於深山,背陰,近椴漆下溼潤處,初生小者三四寸許,一椏五葉,四五年後,生兩椏五葉,未有花莖,至十年後生三椏,年深者,生四椏,各五葉,中心生一莖,三月四月有花,細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秋後結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所述皆與今之人蔘相符,唯野生品資源較少,現多為人工栽培品。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莖短,每年增生一節,通稱蘆頭,主根肉質,粗壯,圓柱形或紡錘形,下部分歧,外皮淡黃色。莖單一,直立,不分枝,無毛。掌狀複葉輪生於莖頂,葉柄長3~8cm;葉片具3~5枚小葉,通常一年生者生1片3出複葉,二年生者生1片5出複葉,以後每年遞增1葉,最多可達6片複葉,中央小葉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或微呈倒卵形,長8~12cm,寬3~5cm,最外一對側生小葉片卵形或卵狀菱形,長2~4cm,寬1.3~3cm,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下延,邊緣有鋸齒,齒有刺尖,上面散生少數剛毛,下面無毛;小葉柄長0.5~2.5cm。傘形花序單個頂生,直徑約1.5cm,有花30~50朵,稀5~6朵,總花梗通常比葉長,長15~30cm,花萼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瓣5,淡黃綠色,卵狀三角形;雌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花盤杯狀。核果漿果狀,扁球形,直徑5~9mm,鮮紅色。種子2粒,腎形,乳白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圖見《中藥志》.第1冊.彩圖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和河北北部深山中,現遼寧和吉林有大量栽培。
生藥
栽培:適於冷涼溼潤氣候,耐寒。宜斜射光及漫射光,忌強光和高溫。適宜生長溫度為20~25℃。對土壤選擇較嚴,以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為好,鹼性土壤不宜種植。忌連作。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 播種 分春播、夏播和秋播。夏播用成熟果實搓洗出的鮮籽,即隨採隨播;秋播於10月中、下旬,春播在4月上中旬。播前種子須催芽,即將種子與砂(1∶1)混勻後放入坑內,覆土7~10cm,保持土壤水分在10%~15%,約2個月後種子有裂口,即可撒播或點播,株行距各5cm,播後覆土3~5cm,保持土壤溼潤,約至5月上旬出苗。撒播每平方米用幹種子30~40g,鮮種子40~50g。 移栽 育苗2~3年後,於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或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下旬)移栽。移栽時選根健壯、須蘆完整、芽苞肥大而無病參苗,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100倍液浸漬10分鐘,按大小分等分別栽植,行距17~23cm,株距10cm左右,參苗斜栽,芽苞朝北,根鬚平展朝南,與畦面呈30度角,覆土5~7cm。
田間管理:人蔘宜溼怕澇。出苗前須搭蔭棚。棚架高低視參齡大小而定,前簷高1.0~1.5m,後簷高0.6~1.2cm。架上蓋草簾或木板,參床兩頭也用簾子擋住。每年參床鬆土除草多次;秋季植株枯萎後,畦面清除枯枝殘葉,並用草覆蓋,以保溼、保溫、防凍;四年生以上的人蔘,現蕾時及時摘除,以利根部發育。病蟲害防治 早春苗期有立枯病、猝倒病發生,可用70%五氯硝基苯粉劑200倍液澆灌病區,澆灌後參葉用清水淋洗。成株期主要病害有斑點病、疫病、炭疽病,以雨季為發病盛期,可噴射11120的波爾多液,於展葉後噴第一次,每年噴3~4次。根部主要病害有菌核病,於初春發生;誘腐病則在生育期中均有發生,可於種植前用2%福爾馬林進行土壤消毒,發病期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1000倍液淋灌。
採集:①園參 9~10月間採挖生長6年以上的人蔘。用鎬細心地刨起防止斷根和傷根,去掉泥土,再行加工。新鮮品稱“園參水子。”新鮮的移山參稱“移山參水子。” ②野山參 5~9月間採挖。用骨針撥鬆泥土,將根及鬚根細心撥出,防止折斷,去淨泥土、莖葉。新鮮品稱“野山參水子。”
貯藏: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黴,防蛀。
加工炮製:人蔘加工法主要分紅參類、糖參類、生晒參類及其它類4種。 ①紅參類 取園參水子剪去支根及鬚根,洗刷乾淨,蒸2~3小時,至參根呈黃色,皮呈半透明狀為宜,取出烘乾或晒乾。主要成品有紅參、邊條參等。加工時,去蘆頭,蒸軟或稍浸後烤軟,切薄片乾燥,或直接搗碎碾粉。 ②糖參類 取鮮參洗刷乾淨,置沸水中浸泡3~7分鐘,撈出,再入涼水中浸泡10分鐘左右,取出晒乾,再經硫黃薰過。然後用特製的針沿參體平行及垂直的方向扎小孔,浸入濃糖汁(100ml水溶135g糖)中24小時。取出後曝晒1天,再用溼毛巾打潮,使其軟化,進行第2次扎孔,再次浸入濃糖汁中24小時。取出後衝去浮糖,晒乾或烤乾。主要成品有白人蔘(為園參水子或移出參水子的加工品)、糖參(為各種鮮參的加工品)等。加工時,去蘆頭,切段。 ③生晒參類 取鮮參洗刷乾淨,日晒1天后,再用硫黃薰過晒乾而成,主要成品有生晒參,全鬚生晒參、白乾參等。加工時,去蘆頭,潤透,切薄片,乾燥,或搗碎。 ④其它類 掐皮參:加工方法與糖參相似,一般將參體浸沸水中3次,每次1~2分鐘。經扎孔後放入較稀的糖汁中浸3次,取出微火烘烤,使皮與內部分離,再用竹刀輕扎外皮,使成點狀即成。大力參:取鮮參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後晒乾。
鑑別
性狀:①生晒參 主根圓柱形或紡綞形,長3~15cm,直徑1~2cm,表面淡黃白色或淡灰黃色,有明顯縱皺紋,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橫紋,下部常有支根2~3條及少數細側根,長約至12cm,有少數橫長皮孔;根莖(蘆頭)較短細,長1~5.5cm,直徑3~15cm,上有莖痕(蘆碗)數個,呈凹窩狀,互動排列,有時具細長橫伸的不定根(責)。全鬚生晒參著生多數須狀細根,有的具細小不明顯的疣狀突起(現代珍珠疙瘩)。主根質較硬,折斷面平坦,淡黃白色,形成層環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點狀樹脂道及多數放射狀裂隙;鬚根質脆。氣特異,微香,味微苦、甘。 ②紅參 根形與生晒參相似,但無細根。表面棕紅色,半透明,有時上部帶黃色,有縱溝、皺紋及細根痕,下部有2~3條扭曲的側根。質硬脆。斷面平坦,角質樣,中心巴較淺。 ③生晒山參 主根與根莖等長或稍短,呈圓柱形或具2條短紡錘形支根,呈人字形,主根長2~10cm,直徑1~2cm;表面灰黃色,細膩,有淺縱皺,上部有細密環紋。根莖具多數密集的蘆碗與紡錘形下垂的
,細根疏散長鬚狀,長約為主根的1~2倍,質柔韌,珍珠疙瘩較多而明顯。
均以條粗、質硬、完整者為佳。
顯微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皮層窄。韌皮部外側有裂隙,內側薄壁細胞排列較緊密,有樹脂道散在,內含黃色分泌物,每個韌皮部束常有2~3(~5)個樹脂道徑向排列。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廣,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斷續排列成放射狀,導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纖維。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圖見《生藥學》教材.277~8頁.圖125,126) 粉末:米黃色,有香氣,味微甘、辛,有吸溼性。 ①樹脂道縱斷面或橫斷面碎片易見。直徑(內徑)34~110μm,稀有更大的,腔道中含金黃色或黃棕色塊狀分泌物,周圍分泌細胞中含顆粒狀物或油滴。 ②草酸鈣簇晶直徑20~86μm,稜角大多銳尖,稀有呈鈍角的。 ③澱粉粒極多,單粒類圓形,直徑2~19μm,臍點點狀、人字狀、裂縫狀或三叉狀,層紋不明顯;復粒大小不一,由2~6分粒組成。 ④導管主為網紋、梯紋導管,少數為螺紋導管,直徑17~51μm,網紋導管的紋孔,寬至7μm。 ⑤木栓細胞無色或淡黃色。表面觀呈類方形、類長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細波狀彎曲,非木化或微木化。 ⑥木薄壁細胞呈長方形或類方形,表面偶見微細的斜向交錯的紋理。(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1)
理化:人蔘的薄層色譜 ①總皁甙的薄層色譜1)取樣品粉末2g,加甲醇25rnl,放置過夜,加熱迴流6小時,放冷,濾過,取濾液12.5ml,蒸乾,溶於15ml水中,用乙醚提取2~3次,棄去醚液,水層再用飽和的正丁醇提取4次,提取液水洗2~3次,棄去醚液,水層再用飽和的正丁醇提取4次,提取液水洗2~3次,減壓濃縮至幹,殘渣用甲醇2ml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為展開劑,以標準品人蔘皁甙Rd、Rg1、Rf為對照。展距11cm,用硫酸-水(1∶1)噴霧後,於105℃烤10分鐘,斑點顯不同程度紫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斑點分別顯黃、紫、橙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86-1A) 2)取樣品粉末2g,加乙醚80ml,水浴迴流提取6小時,提取液濃縮至幹,殘渣用水和甲醇(1∶1)溶解,點於矽膠GF254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1)為展開劑,以標準品人蔘皁甙Rb2、c、d、e為對照。展開後.用10%硫酸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86-1B) ②皁甙元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1g,加7%硫酸乙醇-水(13)溶液10ml,加熱迴流2小時,放冷後,用氯仿振搖提取3次(10、5、5ml),氯仿液以水振搖洗滌,蒸乾氯仿-乙醚(1∶1)為展開劑,以標準品人蔘三醇、人蔘二醇、齊墩果酸為對照。展距11.5cm,用硫酸-水(1∶1)噴霧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86-2)
貯藏: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黴,防蛀。
化學性質
含三萜甙類成分,已經從白參和紅參中分離並鑑定的有29種:人蔘皁甙(Ginsenoside)-R0、-Ra1、-Ra2、Ra3、-Rb1、-Rb2、-Rb3、Rc、-Rd、- Re、-Rf、20gluco-Rf、Rg1、-Rg2、20(R)-Rg2、-Rg3、20R-Rg3、-Rh1、20(R)-Rh1、-Rh2、-Rs1、-Rs2,人蔘皁甙-Rb1、-Rb2、-Rc及-Rd的丙二酸酯(MRb1、MRb2、MRc、MRd)以及三七皁甙(Notoginsenoside)-R1、-R4(NR1,NR4),西洋參皁甙(Quinquenoside)-R1(QR1)。另含麥芽醇葡萄糖甙(2-Methy1-4-pyranone-3-O-β-glucoside)[1、2]。其三萜甙類按其甙元的結構,可分為三大類: ①20(S)-原人蔘二醇(R1、R2=H)類: glc葡萄糖基,ara阿拉伯糖基,xyl木糖基,rha鼠李糖基,p吡喃糖基,f呋喃糖基,Ac乙醯基,M丙二醯基,glcUA葡萄糖醛酸基。 ②20(S)-原人蔘三醇(R1,R2=H)類: ③齊墩果酸類,主要有:人蔘皁甙-Ro。
新鮮人蔘、白參中人蔘皁甙為20(S)型,未檢出有人蔘皁甙-Rh2、-Rs1及-Rs2,也未確切檢出三七皁甙-NR4;而紅參則未見有丙二醯基人蔘皁甙-MRb1、-MRb2、-MRc及-MRd,但另有-20(R)型人蔘皁甙-Rg3、-Rg2及-Rh1。20(R)型人蔘皁甙是由於加工紅參過程中,由相應的20(S)型人蔘皁甙轉化產生的。人蔘皁甙-Rh2、20(R)-Rh2在體外試驗,具有抗癌活性[1-4]。
從人蔘的低極性部位,在鮮人蔘、白參中檢出人蔘炔醇(Panaxyno1)(1)、人蔘醚醇(Panaxydol)(2),在加工成紅參後,還含有人蔘炔二醇(Heptadec-l-ene-4,6-diyne-3,9-diol(3)及人蔘炔三醇(Panaxytriol)(4)。在鮮人蔘和紅參中,還含有甘油半乳糖酯類化合物及甾醇葡萄糖脂肪酸類化合物[5]。此外,還分離出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及β-谷甾醇葡萄糖甙(Daucosterin)。 人蔘還含有揮發油,從油中檢出十八種成分,主要有:α-愈創烯(α-Guaiene)、β-廣藿香烯(β-Patchoulen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蛇麻烯(Humulene)、艾裡莫酚烯(Eremophilene)、β-金合歡烯(β-Farnesene)、十七烷醇-1(1-Heptadecanol)。
從人蔘中分離出的有機酸有:延胡索酸、琥珀酸、馬來酸、蘋果酸、枸櫞酸、酒石酸、硬脂酸及亞油酸。
人蔘中含有十餘種氨基酸,主要有蘇氨酸、脯氨酸、精氨酸、賴氨酸、丙氨酸等。 人蔘中含有多種多肽[6],其中之一為下列14種氨基酸所組成:[天門冬氨酸(2)、蘇氨酸(1)、穀氨酸(3)、甘氨酸(3)、丙氨酸(1)、纈氨酸(1)、絲氨酸(1)、異亮氨酸(1)、亮氨酸(1)][9]。在人蔘水溶性部分還有L-β草醯-α,β-二氨基丙酸(L-β-Oxalo-α,β-diamino propionic acid)及L-α-草醯-α,β-二氨基丙酸,前者具有神經興奮毒及止血活性[10],另有γ-氨基丁酸(GABA),為一抑制神經傳遞劑。
人蔘中含有的糖類成分有: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木糖、蔗糖、麥芽糖、人蔘三糖(Panose)A、B、C、D和人蔘多糖。
人蔘中的無機元素以P和S較多,K、Ca、Mg亦較多,Na、Fe、Al、S1、Ba、Sr、Mn、Ti等含量較少,還含有微量的Ge、As、Cu、Zn、Cd等。
人蔘根中尚含有數種生物鹼類物質:N9-甲醯哈爾滿(N9-Formylhaman)、乙基β卡啉1-羧酯(Ethyl-β-carboline-l-carboxylate)及Perlolyrine[8]。
參考文獻
[1] 雲南植物研究,1988:增刊1(Supp,1)47 。
[2] Abs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es 1986;1(1);130 。
[3] 瀋陽藥學院學報 1989;6(4):286 。
[4] 中國中藥雜誌 1989;14(6):3.1989;14(10):52 。
[5] 藥學雜誌(日) 1987;107:495(CA 1987;107: 205003C) 。
[6] UNESCO Regional Seminar on Chemistry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Abstracts,0-5、0-6,Shanghai,1991;11:6~8 。
[7] Chinese Chemical Lettets,1990;1(1):51 。
[8] Arch Pharm Res 1986;9(1):21(CA 1986;105:57927y) 。
[9] 中國藥學年鑑(1991).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62 。
[10] 中國學快報 199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