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短腸蕨

藥材名稱:斑蝥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斑貓、龍尾(《本經》),螌蝥(《說文》),斑蠔、龍蠔、斑菌、腃發、晏青(《吳普本草》),龍苗(《藥性論》),羊米蟲(《陸川本草》),老虎斑毛、花斑毛、花殼蟲、小豆蟲、放屁蟲(《中藥志》),花羅蟲(《廣東中藥》),章瓦(《吉林中草藥》)。

基源:芫青科斑芫菁屬動物眼斑芫青、大斑芫青的乾燥全蟲。

原動物:眼斑芫青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又名黃黑小斑蝥(《中國中藥資源志要》)。大斑芫青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歷史:斑蝥首載《本經》,稱斑貓,列為下品。《本草圖經》載:“斑貓生河東川穀,今處處有之,七月八月大豆盛時,此蟲多在葉上,長五六分,甲上黃黑斑文,烏腹尖喙……”。雷

曰:“斑蝥背上一畫黃,~畫黑,嘴尖處有一小赤點,在豆葉上食汁。”按上文所述之形態與習性,與今用藥斑蝥相符合。

形態:眼斑芫青成蟲體長約11~15mm,黑色,被以黑色長毛。頭具刻點,複眼腎形,觸角11節,末端數節膨大,基部數節較小。前胸長稍大於闊,前端狹於後端;前胸背板中央有縱溝一條,後緣上方反轉,其近前有橫凹陷。鞘翅有黃色橫帶,上肩部近縫合線基部左右各生一斑紋,中央稍前方與稍後方有等大橫帶,此帶之前後緣呈波狀,翅鞘黑色部點刻甚密,黃色部點刻甚粗。體腹部及足具黑色長絨毛。(圖見《中國動物藥》.143頁 圖153)

生境與分佈:眼斑芫青及大斑芫青均具復變態,成蟲食植物葉、芽及花等,被害植物有大豆、茄子、蕃茄、花生及棉花等。幾遍中國各地。

大斑芫青成蟲體長約1.5~3cm,全體被黑毛,上有黃褐色橫帶,橫帶前緣紋紋甚顯著,前胸背板的縱溝不明顯。其它同眼斑蕪青。(圖見《中國動物藥》143頁.圖154)復變態,幼蟲共6齡,成蟲4~5月開始危害,7~8月最烈。多損傷大豆、花生、茄子及棉花等。中國各地約有分佈。

生藥

採集:7~8月於清晨露水未乾時捕捉,捕捉時宜戴手套及口罩,以免毒液刺激面板、粘膜,捕得後,置布袋中,用沸水燙死,然後取出晒乾。藥材主產於河南、廣西、安徽、四川、貴州、湖南、雲南、江蘇,以河南、廣西產量較大。

鑑別

性狀:蟲體長圓形,南方大斑蝥長1~2.5cm,寬0.5~1cm;黃黑小斑蝥長1~1.5cm,寬0.5~0.7cm。頭略呈三角形,黑色,有1對較大的複眼及1對觸角,觸角多已脫落。背部革質鞘翅上有3條淡棕色橫帶紋。胸腹部棕黑色,而光澤,胸部突起,有足3對,腹部環節狀,有黑色絨毛。氣特異,味初辛後苦。以個大,有黃色花斑、色鮮明、完整者為佳。

理化:取樣品粉末適量,加鹽酸-氯仿(1∶100)25ml,振搖50分鐘,過夜,濾過,蒸乾氯仿,殘渣加丙酮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斑蝥素為對照,以氯仿-丙酮(95.5)為展開劑,展開後,用0.04%溴甲酚綠醇溶液顯色。(圖見劉洲紅《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619頁.圖536-1 B)

加工炮製:①生斑蝥 取原藥材,除去頭、足、翅及雜質。 ②米炒斑蝥 取淨斑蝥與米置鍋內,用文火加熱,拌炒至米呈黃棕色,取出,除去米粒,放涼。每斑蝥100kg,用米20k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斑蝥素(Cantharidin)、脂肪、蠟質、蟻酸、色素等[1]。又含17種微量元素,含量最高的為P4.7592mg/g,Mg3.229mg/g,Cal.9238mg/g,其他尚含Fe、Al、Zn、Cr、Mn、Cd、Sr、Cu、Ba、Co、Ni、Ti、U、Y[2]。但斑蝥各部位無機元素含量高低有差別[3]。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 1989;20(3)∶39。


[2] 中藥材 1991;14(2)∶14。


[3] 中國中藥雜誌 1990;1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