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葵

藥材名稱:羊蹄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牛舌菜(《綱目》),羊舌頭(浙江),野大黃,癬草(福建),野菠菜(上海)。

基源:為蓼科酸模屬植物羊蹄的根。

原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

歷史:《本經》始載之,並列為下品。歷代本草均有收載。後蜀《蜀本草》雲:“所在有之,生下溼地,春生苗,高者三,四尺。葉狹長,頗似萵苣而深綠,莖節間紫赤。開青白花成穗,結子三稜,夏中即枯。根似牛蒡而堅實。”宋《本草衍義》雲:“葉如菜中波稜,但無岐而色差青白,葉厚,花與子也相似。葉可潔擦

石……”《綱目》中:“近水及溼地極多,葉長尺餘,似牛舌之形,不似波稜,入夏起苔,開花結子,花葉一色,夏至即枯,秋深即生,凌冬不死。根長近尺,赤黃色,如大黃蘿蔔形……”清《植物名實圖考》:“雲今通呼牛舌科,亦曰牛舌大黃,子名金蕎麥,以為疥癬。”所說系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粗大,黃色。莖直立,不分枝,稍粗壯。莖生葉有長柄,葉片長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10~25cm,寬4~10cm,頂端稍鈍,基部心形,邊緣有波狀皺摺;基生葉較小,有短柄,基部楔形,兩面都無毛;托葉鞘筒狀,膜質,無毛。花序為狹長的圓錐狀,花兩性,花被片6,成二輪,果時內輪花被片增大,卵狀心形,頂端急尖,基部心形,邊緣有2整齊的牙齒,全部有瘤狀凸起;雄蕊6;雌蕊1,柱頭3。瘦果寬卵形,有三稜,長約2mm,黑褐色,光亮。花期4月,果期5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下冊.43頁.圖904)

生境與分佈:生於路旁溼地。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亞洲、非洲北部及歐洲均有分佈。

生藥

採集:8~9月採取,挖取根部,洗淨,常切片,晒乾。

鑑別

性狀:羊蹄根類圓錐形,長6~18cm,直徑8~18mm,根頭部有莖基殘餘及支根痕,表面棕灰色,具縱皺紋及橫向突起的皮孔樣疤痕。質硬易折斷,折斷面黃灰色顆粒狀。有特殊香氣,味微苦澀。

顯微 根橫切面:木栓層稍厚。細胞中有草酸鈣簇晶,直徑38~115μm。韌皮部細胞壓縮。形成層呈環狀。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少數伴有纖維束,徑向排列較稀疏。本品薄壁組織中含有眾多澱粉粒呈長圓形或類球形,長3~27μm;尚含黃棕色物質。(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圖30~31)

理化:取樣品粉末0.2g,用甲醇浸泡5~6小時,取上清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苯-甲酸乙酯-甲酸-甲醇(3∶1∶0.05∶2)為展開劑,以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酚為對照。展距10cm,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斑點均呈橙紅色熒光。(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5)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蛀。

化學性質

主要含蒽酮類化合物: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和大黃酚(Chrysophanol)[1,2]、大黃根酸(Chrysophanic acid)[1]。還有酸模素(Nepodin)及其衍生物[1],縮合鞣質[2],脂肪酸和β-谷甾醇。

參考文獻

[1] 藥學通報 1980;15:48。


[2] 中藥通報 198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