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革命

[拼音]:fencai

中國清代彩瓷。始創於康熙晚期,為景德鎮窯所燒製,是在五彩、琺琅彩的影響下產生的。屬於釉上彩,即在已燒好的白釉瓷器上畫紋飾,後在烘爐中烘彩,因彩料與工藝方法的不同,其效果也不相同。康熙晚期的粉彩瓷器遺存的不多,帶有康熙年款的則更為少見,傳世品有折枝花卉盤,用彩較厚,花紋凸起。雍正年間,粉彩品種已有很大發展,官窯和民窯都大量燒造,其中瓶、罐、盤、碗等生活日用器皿多飾以粉彩花卉、翎毛、人物和草蟲等紋樣。粉彩一般在器物的突出部位勾畫紋飾輪廓線,後線上內填以玻璃白,再於玻璃白上施彩,用筆蘸水渲染,烘燒後色彩淡雅,並具有深淺變化及層次感。官窯燒製的粉彩瓷器,紋飾極其工整,畫稿有的出自如意館畫師之手,瓷器畫面具有絹紙繪畫的效果。雍正年間官窯和民窯燒製的粉彩瓷器,底部絕大多數均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 6字款。乾隆年間仍繼續燒製粉彩瓷器,除白地粉彩外,又出現了在黃、綠、粉、紫等色的地子上繪以粉彩紋飾,色地上並印有細細的卷枝紋。在色地上進行裝飾,可能是借鑑於畫琺琅和景泰藍工藝。這種色地粉彩以各式尊、瓶等器皿為多,是清宮的陳列用品,紋飾多有吉祥含意,如畫面有戟、磬和魚紋的,其諧音為“吉慶有餘”;有綬帶葫蘆和卐字的,諧音為“福祿萬代”。色地粉彩器物的底部多為綠地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