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珠子

藥材名稱:紅苕母子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甘藷、甘薯、朱薯、金薯、番薯、番茹(《綱目拾遺》)。

基源:為旋花科番薯屬植物番薯育苗後殘留的塊根。番薯屬全世界約300種,中國約20種。

原植物:番薯Ipomoea batatas(L.)Lam.(Ipomoea batatas Lam.var.edulis Makino),又名甘藷(《植物名實圖考》),紅山藥、唐薯(《農政全書》),玉枕薯(《臺灣府志》),山芋(江蘇、浙江),地瓜(遼寧、山東),甜薯、紅薯(山西,河南),紅苕(四川,貴州)。

形態: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臥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稜,綠色或紫色,被疏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葉柄長短不~,長2.5~20cm,被疏柔毛或無毛;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也有時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的葉形,通常為寬卵形,長4~13cm,寬3~13cm,全緣或3~5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葉片基部心形或近於平截,頂端漸尖,兩面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葉色有濃綠、黃綠、紫綠等,頂葉的顏色為品種的特徵之一。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花序梗長2~10.5cm,稍粗壯,無毛或有時被疏毛;苞片小,披針形,長2~4mm,頂端芒尖或驟尖,常脫落;花梗長2~10mm;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不等大,外萼片長7~10mm,內萼片長8~11cm,頂端驟尖成芒狀,無毛或疏生緣毛;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鍾狀或漏斗狀,長3~4cm,外面無毛;雄蕊及花柱內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時無毛。開花習性隨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有的品種容易開花,有的品種在氣候乾旱時會開花,在氣溫高、日照短的地區常見開花,溫度較低的地區很少開花。蒴果卵形或扁圓形,由假隔膜分為4室。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由於番薯屬於異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結實,所以有時只見開花,不見結果。花期9~1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531頁.圖5015)

生境與分佈:番薯能夠適應在較為貧瘠的土地上生長。中國大多數省區都有栽培。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四川中藥志》:“生搗外敷,治燙火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