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蟻草

藥材名稱:薑黃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寶鼎香(《綱目》),黃姜(《生草藥性備要》),毛薑黃(廣西)。

基源:為姜科薑黃屬植物薑黃和鬱金的根莖。

原植物:薑黃Curcuma longa L(C.domestica Valeton)、鬱金C.aromatica Salisb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80~120cm。鬚根粗壯,末端膨大成紡錘狀的塊根。根莖肥厚,多汁,主根莖卵形或陀羅狀,側生根莖指狀,斷面澄黃色。有葉片4~7,二列,葉柄與葉片等長或較短;葉片窄橢圓形,長20~50cm,寬5-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上面黃綠色,下面淺綠色,無毛。圓錐狀穗狀花序於葉鞘中央抽出,長12~20cm,纓部苞片粉紅色或淡紅紫色,腋內無花,中下部苞片卵形,先端圓或鈍尖,嫩綠色,腋內有花數朵,有小苞片數枚,透明白色;花萼具3齒;花冠管漏斗狀,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上方一片較大,先端捲曲略為兜狀,兩側裂片長橢圓形;側生退化雄蕊花瓣狀,黃色;脣瓣近圓形,外折,先端不明顯的3淺裂;能育雄蕊1枚,花絲有明顯的縱肋,基部寬,與側生退化雄蕊連生,花葯基部有距;花柱基部具2棒狀體,柱頭稍膨大,略呈脣形。花期8~11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彩圖9)

生境與分佈:多種植於向陽,土壤肥厚質鬆的田園中。偶有半野生的。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省區。餘項參見“鬱金”條。

生藥

栽培:適於溫暖溼潤氣候,不耐寒。宜在腐殖質豐富、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種植。用根莖繁殖。於4月上、中旬栽種。按株行距各33cm開穴,深10cm左右,穴內須施內基肥後方可下種姜,每穴放姜種1塊,芽嘴朝上,每畝用各200~300kg。栽後覆土平穴,稍加壓緊。栽種薑黃,通常與玉米間作,同時進行中耕除草。當苗高10cm時用稀人畜糞水追肥1次,7~8月再分別用人畜糞、餅肥或草木灰追肥2次。生長期中因根莖橫向生長,入土不深,中耕宜淺。旱季注意澆水。病害黑斑病,噴1∶1∶100波爾多液;線蟲病,選擇無病地塊栽種,或在栽種前10~15天,開挖17~23cm深的溝,每畝施入80%二溴氯丙烷乳油2~3kg,加水50~150倍後灌入溝內,立即蓋土。蟲害玉米螟,用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噴殺;蓑蛾,幼蟲期噴殺桿菌1000倍液。

採集:秋、冬季採挖根莖,洗淨,煮或蒸至透心,乾燥,撞去外皮,再晒乾。浙江地區將鬱金根莖在鮮時切片晒乾,名“片薑黃”。薑黃主產於四川犍為、樂山、井研、雙流、新津、崇慶,福建武平、龍巖,廣東佛山,江西鉛山;此外廣西、湖北、陝西、臺灣、雲南等地也產。片薑黃產於浙江瑞安。

鑑別

性狀:①薑黃 根莖圓柱形、卵圓形或紡錘形,形似姜而分叉少,長2.5~5.5cm,直徑1~2cm;表面深黃棕色,常帶黃色粉末,多皺縮,具有明顯的環狀節及鬚根殘痕。質堅實而重,難折斷,斷面棕黃色或黃色,角質狀或蠟樣光澤,近外圍有一黃色環紋,中部常有黃色筋脈小點。微有香氣,味苦辛。以圓柱形、外皮有皺紋、斷面棕黃色、質堅實者為佳。 ②片薑黃 為長圓形或不規則的片狀,長3~6cm,寬1.5~3cm,厚約3mm;外皮灰黃色,粗糙皺縮,有時可見環節及鬚根痕,切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1圈環紋及多數筋脈小點散在。質堅實,粉質,有筋脈。氣香,味苦而辛涼。以片大、色黃白、質堅實、起粉者為佳。

顯微 薑黃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4~10餘細胞,發生於皮層部分,外側有時可見表皮及皮層薄壁細胞,皮層散佈少數葉跡維管束;內皮層細胞多皺縮。中柱有外韌型維管束散在,少數維管束中伴有微木化的纖維。薄壁細胞充滿黃色糊化澱粉粒團塊;薄壁組織內有油細胞散在,含深黃色油狀物。粉末:薑黃色。 ①含糊化澱粉粒薄壁細胞黃色,類圓形、多角形、類長方形或不規則形,表面不平坦,遇水合氯醛液(不加熱)細胞逐漸膨大,直徑96~148μm,壁清晰可見,糊化澱粉粒漸溶化。 ②油細胞橢圓形或卵圓形,直徑約88μm,充滿綠黃色油狀物。 ③梯紋、螺紋及網紋導管黃色(水裝置觀察),直徑16~82μm,有的螺紋導管復螺狀增厚。 ④草酸鈣方晶,直徑約5μm,長至10μm。 ⑤非腺毛(鱗葉)黃色至深黃色,單細胞,頂端尖,直徑至38μm,壁厚至8μm。此外,木栓細胞常多層重疊。(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271頁.圖129)

理化:①取樣品粉末1g,置具塞試管中加甲醇3ml,振搖後放置1小時,取上清液10~15μl點於矽膠G板上,以薑黃素、莪術醇、薑黃酮、芳薑黃烯為對照,以苯-氯仿-乙醇(49 49 2)為展開劑,展距17cm,用10%磷鉬酸乙醇液噴霧顯色,薑黃素棕紅色,其他對照品均為灰藍色。(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121頁.圖99) ②取樣品粉末適量,用無水乙醇提取,提取液點於高效矽膠板上,以薑黃素為對照,以氯仿-甲醇-甲酸(96∶4∶0.7)為展開劑,展開後,置可見光下檢視,薑黃素呈黃色斑點,置紫外燈下檢視,薑黃素呈亮黃色熒光。(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257頁.圖180-1B) ③取樣品粉末適量,用水蒸汽蒸餾提取揮發油,用甲醇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 1)或石油醚-乙酸乙酯(9.1)或石油醚乙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後,用0.1%茴香醛醋酸液顯色。(圖見同上.258頁.圖180-2)

加工炮製:薑黃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晒乾。片薑黃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鬚根,刷洗泥屑,晾乾。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精油4.2%~14.0%,脂肪油4.4%~12.7%和水分10%~12%[1]。揮發油中主要含薑黃酮(Turmerone)(24 07%),芳姜酮(Arturmerone)(18.38%),薑黃烯(Curcumene)(12.17%),吉馬酮(11.58%),姜烯(Zingiberene)(8.14%),另含α-蒎烯、β-蒎烯、檸檬烯(Limonene)、桉葉素(Cineole)、松油烯(Terpinene)、芳樟醇(Linalool)、丁香烯、丁香酚、莪術醇、莪術酮、莪術二酮[2];薑黃素(Curcumin)也是揮發油中的主要成分,此外尚含脫甲氧基薑黃素、雙脫甲氧基薑黃素[3[、對羥基桂皮醯基甲烷(p-Hydroxycinnamoyl methane)、p,p′-二羥基二桂皮醯基甲烷(p,p′-Dihydroxycinnamoyl methane)[3]、去氫薑黃酮、d-β-水芹烯(d-β-Phellandrene)、d-香檜烯(d-Sabinene)[4]、姜油烯(Zingerene)、龍腦(Borneol)和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澱粉、草酸鹽[5]。

參考文獻

[1] 國外醫藥植物藥分冊 1991;6(5):209。


[2] 藥學學報 1982;17(6):441。


[3] 中草藥 1983;14(2):11。


[4]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546。


[5] 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