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筋草

藥材名稱:打破碗花花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基源:為毛茛科銀蓮花屬植物打破碗花花乾燥或新鮮的全草。銀蓮花屬全世界約150種;中國約52種,藥用的約20種。

原植物:打破碗花花Anemone hupehensis Lem.,又名野棉花(四川、湖南、湖北、陝西),霸王草、五匹草(貴州),滿天飛、蓋頭花(湖北),山棉花、大草花、大頭翁(陝西),遍地爬、五雷火(湖南)。

歷史:本品為四川民間除蟲的草藥,在六十年代初期被髮掘,並已收載於《中國藥典1977年版》。目前四川、陝西、甘肅等地藥材公司有收購,一般自產自銷。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狀莖粗壯,外皮黑褐色,斜生或垂直生。基生葉3~5,具長柄;通常為3出複葉,有時1~2個或全部為單葉;中央小葉大,小葉片卵形至寬卵形,長4~10cm,寬3~10cm,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不分裂或不明顯3或5淺裂,邊緣具疏鋸齒,側生小葉斜卵形。花莖直立,聚傘花序簡單或二~三回分枝,具花3至多朵;總苞片通常3,似基生葉但較小;萼片花瓣狀,紫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2~3cm,外密生短絨毛;雄蕊多數,長約為萼片的1/4;心皮甚多,生於球形花托上,子房有長柄。聚合果球形,直徑約15cm;瘦果密被白色絨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彩圖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400~1800m間低山或丘陵的草坡或溝邊。分佈於浙江、江西、湖北西部、廣東和廣西北部、陝西南部、四川、貴州、雲南東部。

生藥

栽培:適於溫暖涼爽氣候,較耐寒,宜在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栽種。用種子繁殖,於春季3~4月播種,撒播、條播均可。出苗後,結合除草鬆土,進行分次間苗,最後以株行距各33cm左右定植或盆栽。生長期間管理粗放,栽植後可多年開花不絕。

採集:春、秋季採挖,洗淨,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鑑別:根長圓柱形,多彎曲,長5~15cm,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紋理,並有突起的小根及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氣微,味微苦。

化學性質

根含白頭翁素(Anemonin)[1]、齊墩果酸(1)及皁甙IX(2)、X(3)[2,3]。

(1)R=H

(2)R=α-L-吡喃阿拉伯糖

α-L-吡喃鼠李糖

β吡喃核糖

(3)R=β-D吡喃木糖

α-L-吡喃鼠李糖

β-D-吡喃核糖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40。


[2] 東南亞生物活性天然產物化學討論會文集.上海.1991:11。


[3] 中草藥 1992;23(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