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龍牙草

藥材名稱:橘葉

名稱出處:《滇南本草》

概況

基源:為芸香科柑橘屬植物橘及其栽培品種的乾燥葉。

原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種。

餘項參見“橘”條。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以12月至翌年2月間採者為佳,採後陰乾或晒乾。

鑑別:乾燥葉多捲縮,平展後呈菱狀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5~8cm,寬2~4cm。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光滑,對光可照見眾多的透明小腺點。質厚,硬而脆,易碎裂。氣香,味苦。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噴灑清水,稍潤,切絲,乾燥。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藥性

性味:苦、辛,平。 ①《滇南本草》:“味苦、辛,性溫。” ②《綱目》:“苦,平。”

歸經:入足厥陰肝經氣分。

功效:疏肝,行氣,化痰,消腫毒。

主治:脅痛,乳癰,肺癰,咳嗽,胸膈痞滿,疝氣。 ①朱震亨:“導胸膈逆氣,行肝氣,消腫散毒,乳癰脅痛,用之行經。” ②《滇南本草》:“行氣消痰,降肝氣。治咳嗽,疝氣等症。”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乳腺炎,脅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60-120g);或搗汁。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鬱金,治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脅脹悶,刺痛等症。 ②配瓜蔞、青皮,治乳痛初起,紅腫熱痛者。

方選和驗方: ①橘葉青鹽湯(《醫學從眾錄》)治肝氣脹:鮮橘葉9g,烏梅3個,川椒6g,青鹽1g。水煎,空腹時服。 ②橘葉散(《外科正宗》)治婦人乳結腫痛,寒熱交作,甚者噁心嘔吐:柴胡、陳皮、川芎、梔子、青皮、石膏、黃芩、連翹各3g,甘草1.5g,橘葉20片。水煎,食遠服,渣再煎服。 ③橘葉栝樓散(《醫宗金鑑》)治婦人哺乳期乳房腫痛,寒熱往來,服發散藥寒熱退後,紫腫焮痛者:橘葉20片,栝樓半個(或1個),川芎、黃芩、梔子(生研)、連翹(去心)、石膏(煅)、柴胡、陳皮、青皮各3g,甘草(生)1.5g。上藥以水500ml,煎至400ml,空腹時服。滓再煎服。 ④《滇南本草》:“治疝氣:橘葉10片,荔枝核(焙)5個。水煎服。” ⑤《安徽中草藥》:“治乳癰初起:鮮橘葉搗爛外敷,幹則更換;另用橘葉、瓜蔞、赤芍、白芍各3g,蒲公英30g,水煎服。” ⑥橘酒飲(《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適用早期乳腺癌患者:青橘葉、青橘皮、橘核各15g,黃酒50g。上3味與黃酒加水合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連服7~10日。

單方應用:①《經驗良方》:“治肺癰:綠橘葉(洗),搗絞汁150ml,服之,吐出膿血愈。” ②《本經逢原》:“治傷寒胸膈痞滿:橘葉搗爛和麵熨。” ③《家庭用藥大全》:“治久咳不止:橘葉背面塗抹蜂蜜焙烤乾,每次15g,水煎服。” ④《貴陽市祕方驗方》:“治水腫:鮮橘葉30g。煎甜酒服。” ⑤《重慶草藥》:“治氣痛、氣脹:橘葉搗爛,炒熱外包,或煎服。” ⑥《重慶草藥》:“殺蛔蟲,蟯蟲:鮮橘葉120g。熬水服。”

食療:①橘葉丹皮肝(《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適用於肝鬱發熱,脅痛,乳脹,月經不調,痛經等症:橘葉10g,丹皮10g,羊肝60g,佐料適量。將上2味與羊肝加水同煮,肝熟後切片加佐料,作正餐之輔助菜食之。 ②橘葉牛鼻(《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適用於因肝鬱氣滯而造成的乳汁減少:橘葉20g,水牛鼻1個。橘葉煎汁,水牛鼻洗淨去毛,與橘葉同煮30分鐘,至肉熟備食。 ③橘葉薄荷茶(《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適用於肝氣不舒,鬱而化火,衝發於上而致的口舌糜爛生瘡者:橘葉30g,薄荷30g,將上2藥洗淨切碎水煎。溫涼後代茶飲用。

醫藥家論述

①繆希雍《本草經疏》:“橘葉,古今方書不載,能散陽明、厥陰經滯氣,婦人妒乳、內外吹、乳巖、乳癰,用之皆效,以諸證皆二經所生之病也。” ②倪朱謨《本草匯言》:“橘葉,疏肝、散逆氣、定脅痛之藥也。按丹溪言,此藥其味苦澀,其氣辛香,其性溫散,凡病血結氣結,痰涎火逆,病為脅痛,為乳癰,為腳氣,為腫毒,為胸膈逆氣等疾,或搗汁飲,或取渣敷貼,無不應手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