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朗卡娘

[拼音]:Gelinka

[英文]: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Γлинка (1804~1857)

俄國作曲家。俄羅斯民族樂派奠基人。1804年6月1日生於斯摩稜斯克省葉爾尼茨基縣新斯帕斯科耶村,1857年2月15日卒於柏林。自幼接觸俄羅斯民歌及農奴樂隊的演奏。1814~1815年間開始跟家庭教師學鋼琴,跟伯父家的農奴樂師學小提琴。1818~1822年就讀於聖彼得堡中央師範學校附屬貴族寄宿學校,同時跟J.菲爾德、C.邁爾等人學鋼琴和音樂理論。20年代中期開始作曲,最初的作品有聲樂浪漫曲、室內樂曲和鋼琴小品等。1830~1833年遊歷義大利的米蘭、羅馬、那不勒斯、威尼斯等地,悉心研究了義大利的歌劇。1833~1834年遊歷維也納和柏林,曾在柏林跟著名音樂理論家S.德恩學習過。在此期間,他立下了創造俄羅斯歌劇和俄羅斯交響曲的志向。1834年歸國後,進入創作的盛期。1834~1836年完成歌劇《伊萬·蘇薩寧》。1837~1839年任聖彼得堡宮廷唱詩班樂長。1837~1842年完成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1844~1845年出訪巴黎。1845~1847年遊歷西班牙,1848年經華沙回國,主要致力於管絃樂曲的寫作。以後創作漸少,在友人鼓勵下寫了記述他的音樂生涯的《札記》。1856年再次到柏林,深入研究復調音樂。

格林卡的幼年適逢抗擊拿破崙侵俄的衛國戰爭,青年時期經歷了俄國貴族革命家反對沙皇專制的十二月黨人運動。他的創作反映了俄國廣大階層不斷高漲的民族自尊心。另一方面,西歐風行的浪漫主義思潮對他也有一定影響。格林卡十分注重吸取民間音樂的營養,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音樂語言和風格。他善於學習、掌握西歐音樂的寫作技法,創造性地運用於自己的創作,從而把俄羅斯音樂藝術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創立了俄羅斯民族古典樂派。

在格林卡的創作遺產中,佔有中心地位的是兩部歌劇。《伊萬·蘇薩寧》(1836年12月9日首演),是具有高度藝術水平並享有國際聲譽的第 1部俄羅斯歌劇。初演時原名《為沙皇獻身》,有明顯的忠君色彩。1939年,蘇聯詩人С.М.戈羅傑茨基改寫了劇本,發揚了這部“民族英雄悲劇”(格林卡語)的人民性,成為公認的演出臺本。這部歌劇在堅持古典原則的基礎上,顯示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特點:以反抗入侵者的俄國農民為主人公;壯闊的人民場面;突破依靠對話發展劇情的程式,而以音樂的交響性發展推動劇情;引入俄羅斯民歌因素等等。上述特點,使這部歌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於俄羅斯樂壇,從而開創了俄羅斯音樂的新時期。《魯斯蘭與柳德米拉》(1837~1842)是1部浪漫主義的神話歌劇,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和不畏艱險的勇敢精神。歌劇音樂出色,其聲樂部分著力刻劃人物的氣質和心理,管絃樂部分繼續運用了交響性發展手法,濃郁的俄羅斯氣質與迷人的東方情調交融在一起,配器簡潔、清澈,富有色彩。這兩部歌劇為後來俄羅斯歌劇的兩個分支──人民歷史劇和神話史詩劇開創了先河。

格林卡用兩首俄羅斯民歌寫作的幻想曲《卡瑪林斯卡雅》(1848),是一幅生動的民間生活風俗畫。這首精緻而獨具特色的管絃樂小品,運用了民間音樂的素材和出色的對比與變奏手法,被譽為俄羅斯交響音樂賴以生髮的“種子”。管絃樂曲《阿拉貢的霍塔》(1845)、《馬德里之夜》(1848),是格林卡在實地蒐集和研究西班牙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寫成。它們是歐洲專業作曲家廣泛地以西班牙主題寫作音樂作品的先聲,也為後來俄羅斯作曲家以異國主題寫作效果華麗的精巧性管絃樂作品提供了範例。在俄羅斯的浪漫曲領域,格林卡也標誌著一個新時期,他的近80首浪漫曲中有不少抒情細膩的優美篇章,如《血液裡燃燒著希望之火》、《北方的星》、《雲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