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騷風

藥材名稱:半楓荷根

名稱出處:《嶺南採藥錄》

概況

異名:半楓荷(廣州)。

基源:為梧桐科翅子樹屬植物翻白葉樹的根。翅子樹屬全世界約40種,中國約9種。

原植物:翻白葉樹Pterospermum heterophlyllum Hance(Pterospermur acerifolium Benth.;Pterospermum r.),又名異葉翅子木(《海南植物誌》)。

形態:喬木,高達20m;樹皮灰色或灰褐色;小枝被黃褐色短柔毛。單葉互生,二型;葉柄長約12cm,被毛;生於幼樹或萌發枝上的葉盾形,直徑約15cm,掌狀3~5裂,基部截形或近半圓形,上面幾無毛,下面密被黃褐色星狀短柔毛;葉柄長1~2cm,被毛;生於成長樹上的葉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長7~15cm,寬3~10cm,頂端鈍、急尖或漸尖,基部鈍、截形或斜心形,下面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花單生或2~4朵組成腋生的聚傘花序;花梗長5~15mm,無關節;小苞片鱗片狀;花青白色;萼片5,線形,長達28mm,寬約4mm,兩面被柔毛;花瓣5片,倒披針形,與萼片等長;雌雄蕊有短柄;雄蕊15枚,退化雄蕊5枚,線狀,比能育雄蕊稍長,子房卵圓形,5室,被長柔毛,花柱無毛。蒴果木質,長圓狀卵形,長約6cm,寬2~2.5cm,被黃褐色柔毛,頂端鈍,基部漸狹,果柄粗壯,長1~1.5cm。種子具膜質翅。花期秋季。(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833頁.圖339)

生境與分佈:生於丘陵山地或林中。分佈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挖取根部,除去根鬚及泥沙,晒乾。藥材產於廣東、廣西。

鑑別:根常切成厚約3mm的軟片,栓皮淺棕色,木心淺紅棕色,質略鬆,易碎。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揀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藥性

性味:甘淡,微溫。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淡,微溫。” ②《南湖公園園林中草藥植物名錄》:“甘,微溫。” ③《豐順常用中草藥》:“甘、淡、微澀,微溫。”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甘,溫。” ⑤《湖南藥物志》:“甘、淡,溫。”

功效:祛風除溼,活血通絡。

主治:風溼痺痛,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手足麻痺,扭挫傷,跌打損傷。 ①《嶺南採藥錄》:“善祛風溼,凡腳氣、腳弱,痺痛,以之浸酒服。”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風溼痺痛,腰肌勞損,跌打瘀積,產後風癱。” ③《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治氣管炎。” ④《廣西本草選編》:“祛風除溼,舒筋活絡。治風溼骨痛,手足麻痺,產後風癱,跌打腫痛。” ⑤《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腰肌勞損,慢性腰腿痛,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扭挫傷。” ⑥《香港中草藥》:“治坐骨神經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香港中草藥》:“治慢性風溼性關節炎,腰肌勞損:半楓荷根30g,豆豉姜15g,過江龍9g,牛大力30g,水煎服。” ②《香港中草藥》:“治跌打、瘀結疼痛:半楓荷根、鹽霜柏、九節榮各30g。水煎服。” ③《香港中草藥》:“治坐骨神經痛:半楓荷根、兩面針、三椏苦、山蔞、豆豉姜根、過江龍各15g。水煎,加少許米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