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裂耳蕨

藥材名稱:刺蔘

名稱出處:《雲南中草藥選》

概況

異名:白仙茅(雲南),大花藦苓草(《拉漢藥用植物名稱和檢索手冊》)。

基源:為川續斷科刺續斷屬植物大花刺蔘的根。

原植物:大花刺蔘Morina nepalensis D.Don var.delavayi(Franch)C.H.Hsing(M.delaveryi Franch.;M.bulleyana Forr.et Diels)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單1或2~3分枝,高20~50cm,上部疏被縱列柔毛。基生葉線狀披針形,長10~20cm,寬0.5~1.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鞘狀抱莖,邊緣有疏刺毛;莖生葉對生,2~4對,長圓狀卵形至披針形,向上漸小。花莖從基生葉旁生出,假頭狀花序頂生,徑3~5cm。含10花以上,有時達20花;枝下部近頂處的葉腋中間有少數花存在;總苞苞片4~6對,堅硬,長卵形至卵圓形,漸尖,邊緣具多數黃色硬刺;小總苞鐘形,無柄,長8~10mm,頂端平截,被長柔毛,並具長短不一的齒刺15條以上;花萼筒狀,邊緣紫色或全部紫色,長7~9mm,裂片二脣形,頂端再2~3裂,裂口達花萼的一半,邊緣具長柔毛及齒刺5條或10枚以上,排列不規則,花冠紅色或紫色,徑1.2~1.5cm,稍左右對稱,被長柔毛,裂片5,長橢圓形,長5~6mm,先端徽凹;雄蕊4,二強,花絲較短,著生於花冠喉部;子房下位,花柱高出雄蕊,柱頭頭狀。瘦果柱形,長4~6mm,藍褐色,被短毛,具皺紋,頂端斜截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3卷.第1分冊.51頁.圖版17∶5-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0~4000m的山坡草甸、灌木叢林或鬆櫟林中。產於四川西南部和雲南西北部。

生藥

採集:秋、冬季採挖,晒乾或鮮用。

化學性質

含酸性粘多糖。

參考文獻

中華血液學雜誌 1989;10(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