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芥
藥材名稱:皁角刺
名稱出處:《本草衍義補遺》
概況
異名:皂莢刺(《聖惠方》),皁刺(《醫學入門》),天丁(《綱目》),皁針(《中藥材手冊》)。
基源:為豆科皂莢屬植物皂莢的棘刺。
原植物: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又名皁角針(《江蘇植物誌》)。
歷史:本品載《圖經本草》謂:“米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博瘡癬有奇效。”《植物各實圖考》雲:刺為癱疽要藥,中國古今本草收錄即本品。
餘項參見“豬牙皁”條。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以9月至翌年3月為宜,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藥材主產於江蘇、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東、廣東、廣西、四川、安徽、浙江、貴州、陝西,江西、甘肅等地也產。
鑑別:棘刺有主刺及1~2次的分枝刺,主刺圓柱形,長3~15cm,或更長,直徑0.3~1cm,分枝刺長1~6cm,由下向上逐漸細小,刺端銳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商品多縱切成斜片或薄片,切片厚1~3mm常帶有尖細的刺端;木部黃白色,中央為淡灰棕色而疏鬆的髓部。質脆,易折斷。無臭,味淡。以片薄,純淨,整齊者為佳。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水潤透,切厚片,乾燥。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1]及皁甙[2]。
參考文獻
[1] 農村中草藥製劑技術.人民衛生出版社,1971:241。
[2] 中草藥學 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