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蠶蛹

藥材名稱:黃鱔藤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熊柳藤、銃子藤、老鼠藤、皺皮草(《福建民間草藥》),羊母鎖(《中國藥用植物圖鑑》),花眉桃架、鼻朴子、厝箕藤(《閩東本草》),勾兒草(《福建中草藥》)。

基源:為鼠李科勾兒茶屬植物多花勾兒茶的莖、葉。

原植物:多花勾兒茶Berchemia floribunda(Wall.)Brongn.

歷史:《植物名實圖考》蔓草類紫羅花條載:“紫羅花生滇南,蔓生,葉澀如豆葉,子如枸杞,作毬,俗謂之蛇藤。”所述形態與本種的附圖相似。又《植物名實圖考》蔓草類黃鱔藤條載:“黃鱔藤產寧都。長莖黑褐色;根紋斑駁,起粟,黑黃如鱔魚形,故名。葉如薄荷,無鋸齒而勁。主治漂蛇毒。”所述形態與圖與本種也相似。以前學者將前定名為Berchemia giraldiana schneid,後者定名為Berchemia floribunda(Wall.》Brongn.現《中國植物誌》.48(1)∶125.將兩者合而為一,並認為Berchemia giraldiana Schneid是後者的異名。如此《植物名實圖考》中的紫羅花與黃鱔藤是否是同一種植物,需進一步考證。

餘項參見“勾兒茶”條。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莖葉。

藥性

性味:①《陸川本草》:“寒涼。”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微澀,溫。” ③《新華本草綱要》:“根:味微澀、苦,性微溫。” ④《福建民間草藥》:“甘,平。”

功效:祛風利溼,清熱,涼血,活血,止血,止痛,消積,通經。

主治:衄血,黃疸,風溼腰痛,經前腹痛,風毒流注,傷口紅腫,疳積,脾胃虛弱,跌打損傷,嘔吐。 ①《中國藥用植物圖鑑》:“枝條與羊肉摻水、酒燉服,治骨結核,腰椎結核。” ②《陸川本草》:“治血熱衄血,傷口紅腫。” ③《植物名實圖考》:“治漂蛇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外用:煎水洗。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福建民間草藥》:“治溼熱黃疸:熊柳藤(即黃鱔藤)30~60g,玉柏(金不換草)12~15g。水煎服。”

單方應用:《泉州本草》:“治風毒流注,惡瘡寒熱:熊柳藤全草(根、莖、葉合用)每次30~45g。水煎服。”

醫藥家論述

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黃鱔藤,產寧都。長莖,黑褐色,根紋斑駁,起粟,黃黑如鱔魚形,故名。葉如薄荷,無鋸齒而勁。”

參考文章

黃鱔藤的功效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