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馬科

[拼音]:lishi ditu

[英文]:historical map

反映人類歷史時期自然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狀況及其變化的地圖。為專題地圖的一種。主要依據歷史文獻、考古資料等經分析研究編繪而成。按內容分為:

(1)普通曆史地圖或通用歷史地圖,綜合反映歷史時期世界或國家、地區多種內容的地圖。

(2)專門歷史地圖或專用歷史地圖,反映歷史時期世界或國家、地區某一特定內容或以某一特定內容為主的地圖。如按用途,主要分為歷史參考圖和歷史教學圖。

歷史地圖與現代地圖是對應的,其方法、內容和分類與現代地圖基本相同。

中國歷史地圖

公元3世紀西晉裴秀用“製圖六體”繪成的《禹貢地域圖》,是見於記載的最早的中國歷史地圖。它是一部普通曆史地圖集,表示從傳說中的大禹時代至西晉初年的歷史地理概貌。成圖略晚的杜預《春秋盟會圖》,則是最早的古今對照的專門歷史地圖。唐貞元十七年(801)賈耽製成的《海內華夷圖》廣三丈、高三丈三尺,內容上溯《尚書·禹貢》、下及當代,範圍包括唐朝版圖及其鄰國。它是首創“古墨今朱”雙色註記法的歷史地圖。上述地圖惜已失傳。

北宋稅安禮繪成的《歷代地理指掌圖》44幅,始於帝嚳,迄於北宋,至今尚有宋、明刊本流傳。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

20世紀初楊守敬在其門人協助下編繪刊行的《歷代輿地圖》,44組、34冊,以《大清一統輿圖》為底圖,收錄了自春秋至明的重要地名,全部朱墨套印、古今對照,比以往的圖集要精確、詳細、實用。楊守敬的《水經注圖》(刊於1905年)是中國專門歷史地圖中最重要的一種。

至少已流傳1700多年的中國歷史地圖,其數量要比其他國家多,水平要比同時代其他國家的同類地圖高,但有如下不足:

(1)缺乏較精確的地理圖為底圖;

(2)只包括中原王朝的政區範圍,邊疆地區極其簡略或空白;

(3)除個別圖外,比例尺都太小,容量有限;

(4)內容以疆域政區沿革為主,自然地理和其他人文地理內容很少;

(5)據文獻編繪,實際調查測繪極少。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A.赫爾曼編繪的《中國的歷史地圖集》除歷代政區外,還包括有先史時期的遺址分佈圖和一些重要城市圖。80年代出版的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不僅彌補了過去各圖的缺陷,而且在內容上也遠較舊圖豐富。同時,臺灣省出版有程光裕、徐聖謨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1980、1984)。

世界歷史地圖

各國編繪歷史地圖的起點和發展不同,至今已有很大進展。

(1)普通曆史地圖。有英國的 《繆爾歷史地圖集》(1956)和《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1978)、法國的《拉露斯世界歷史地圖集》(1978)、蘇聯的《蘇聯歷史教學地圖集》(第1冊,1948;第2冊,1949;第3冊,1950)、美國的《世界歷史地圖集》(1976)、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世界歷史地圖集》(第1冊,1976;第2冊,1978)、義大利的《世界歷史地圖集》(1981),以及《非洲歷史地圖集》(1985)、《南亞歷史地圖集》(1978)、《日本歷史地圖》(1982)、《伊朗歷史地圖集》(1971)和《加拿大歷史地圖集》(第1卷,1987)等。其中以英國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影響較大,已譯有10多種文字,中文字於1982年出版(見圖)。它是一部自古至今的大型世界歷史地圖集,有論文、圖片、表格與地圖配合,論文不僅是對圖幅的說明,也是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圖集的詳度不夠,中國部分有不少需修訂完善之處。

(2)專門歷史地圖。有《世界考古地圖集》(1975)、《蘇共黨史地圖集》(1976)、《第一次世界大戰地圖集》(1970)等。

參考文章

中國歷史地圖集大成之作——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中國地理最早的歷史地圖集——裴秀的《禹貢地域圖》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