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葉榕

藥材名稱:水柏枝

名稱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概況

異名:砂柳(《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臭紅柳(《全國中草藥彙編》),觀音柳(《拉漢藥用植物名稱和檢索手冊》),具苞水柏枝(《陝西中藥名錄》),翁波(藏名)。

基源:為檉柳科水柏枝屬植物三春水柏枝的嫩枝。水柏枝屬全世界約13種;中國約10種、1變種。

原植物:三春水柏枝Myricaria paniculata P.Y.Chang et Y.J.chang[Myricaria germanica auct.non(L.)Desv.]

形態:灌木,高1~3m。莖直立。多分枝,紅棕色,光滑。單葉互生,無柄;葉片鱗片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4mm,寬0.5~1.5mm,具狹膜質邊緣。一年有兩次花,春季總狀花序側生於去年生枝上,基部有多數覆瓦狀排列的膜質鱗片;苞片橢圓形或倒卵形,具寬膜質邊緣;花梗短於花萼;萼片5,披針形或橢圓狀卵形,長約4mm,稍短於花瓣,有膜質狹邊,常內曲;花瓣5,倒卵形至狹橢圓形,長4~4.5mm,先端鈍,常內曲,淡紫紅色;雄蕊10,5長5短,相間排列,花絲1/2或2/3處合生,稍短於花瓣,子房圓錐形,長3~4mm,花柱粗壯,柱頭頭狀。蒴果狹長圓形,長約10mm,3瓣裂。另一種花序生在當年生枝的頂端,為大型圓錐花序,長14~34cm,苞片長4~6mm。種子狹長圓形,頂端具芒柱,一半以上被白色長柔毛。花期3~9月,果期5~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895頁,圖3520)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000~2800m的山地河谷礫石河灘、河漫灘或河岸上。分佈於山西、陝西、寧夏、青海、河南、四川、雲南、西藏。阿富汗、原蘇聯也有分佈。

其它尚有寬苞水柏枝M.bracteata Royle,又名具苞水柏枝,與三春水柏枝的不同之處為總狀花序密集呈穗狀,頂生於當年生枝上,苞片寬卵形或橢圓形,邊緣膜質,後膜質邊緣脫落,露出中脈而呈凸尖頭或尾狀長尖,伸展或向外反捲,基部狹縮,具寬膜質的齧蝕狀邊緣,中脈粗厚,易脫落,基部殘留於花序軸上,常呈龍骨狀脊。花期6~7月,果期8~9月。野生或栽培,生於海拔1100~3300m河谷砂礫質河灘、溝底、河岸砂地或沙灘上。分佈於中國西北及山西、四川、西藏。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原蘇聯、蒙古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春、夏季剪取嫩枝,晒乾或陰乾。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辛、甘,溫。 ①《西藏常用中草藥》:“平,甘鹹。” ②《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辛、甘,溫。”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解毒,透疹,止咳。

主治:麻疹不透,風溼痺痛,癬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外用:煎水洗。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西藏常用中草藥》:“治麻疹早期,發熱咳嗽,急、慢性風溼性關節炎:水柏枝3~9g,水煎服。” ②《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麻疹透發不出:1)水柏枝15g,芫荽30g。煎湯外洗;2)水柏枝6g,牛蒡子3g,薄荷2.4g,升麻2.4g。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