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託羊蹄甲
藥材名稱:鬧羊花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玉支(《別錄》),羊不吃草(《本草拾遺》),躑躅花(《圖經本草》),黃杜鵑(《本草蒙筌》),黃躑躅、老虎花(《綱目》),三錢三(《廣西中草藥》)。
基源:為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羊躑躅的花序。
原植物:羊躑躅Rhododendron molle G.Don(R.sinense Sweet),又名映山黃、黃花花、石六軸(江蘇),黃牯牛花(浙江)。
歷史:羊躑躅始載於《本經》,列為下品。陶弘景曰:“羊食其葉,躑躅而死,故名。”韓保昇雲:“小樹高二尺,葉似桃葉,花黃似瓜花,三月四月採花,日干。”《綱目》收於草部毒草類,李時珍曰:“韓保昇所說似桃葉者,最的。其花五出,蕊瓣皆黃,氣味皆惡。”所述及其附圖,與現今的羊躑躅完全相符。《中國藥典1990年版》收載。
形態:落葉灌木,高1~2m,常因砍伐而成矮灌叢。幼枝密被柔毛並雜有剛毛。葉互生,葉柄短,被毛;葉片革質,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12cm,寬2~4cm,頂端具突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睫毛,兩面均被毛。傘形總狀花序生枝頂;花萼5淺裂,裂片半圓形,密生毛;花冠鍾狀漏斗形,直徑4~5cm,不整齊5中裂,金黃色,上面1裂片較大,具綠色斑點;雄蕊5,與花冠近等長;子房卵形,密被白毛。蒴果圓柱狀橢圓形,長約3cm,熟時深褐色,疏生硬毛。花期4~5月,果期7~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144頁.圖424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500m以下的山坡灌叢中,適於酸性土壤。分佈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貴州。
生藥
栽培:宜在涼爽溼潤環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土栽培。用種子育苗繁殖。由於種子細小,用盆播種。盆缽底墊碎瓦片,先墊入未腐落葉1層,再填入已腐熟堆肥的腐殖質土或泥炭土,上再薄蓋細沙混和苔蘚植物碎片1層,稍加鎮壓,充分淋水,然後撒播種子。播後不覆土,上蓋玻璃片或報紙,移置陰涼處發芽。發芽後注意淋水,並使漸見陽光,切忌烈日直射,保持一定空氣溼度,當年不追肥。次年2~3月,按行株距各12cm帶土分栽於苗床上,栽後淋水。苗床培育2~3年即可移栽。或在4~5月開花時,摘去花朵,取長7~10cm枝梢作插條,按行株距各12cm扦插,入土4~7cm,培育2~3年即可移栽定植。移栽都在4~5月進行。按行株各66cm穴栽,每穴栽苗1株。幼苗分栽後,注意鬆土除草與追肥,用人畜糞水追施2~3次。冬季可覆蓋腐熟過的廄肥,增強蓄水,防止乾旱。
採集:4~5月間花開放時選擇晴天採收。採下後立即晒乾。藥材主產江蘇、浙江、安徽、湖南等地。
鑑別
性狀:本品數朵花簇生於一總柄上,多脫落為單朵,灰黃色至黃褐色,皺縮。萼片5裂,半圓形至三角形,邊緣有較長的細毛;花冠鍾狀,筒部較長,約至2.5cm,頂端卷折,5裂,花瓣寬卵形,先端鈍或微凹,雄蕊5,花絲捲曲,等長或略長於花冠,中部以下有茸毛,花葯紅棕色,頂孔裂,雌蕊1,柱頭頭狀,花梗1~2.8cm,棕褐色,有短茸毛。氣微,味微麻。
顯微 ①花粉粒四面體形,直徑58~97μm,具三個萌發孔。 ②花萼非腺毛多細胞,交叉排成數列,直徑29~68μm,花冠非腺毛單細胞,直徑10~20μm,長可達400μm以上,壁薄,有的可見壁疣。 ③花粉囊表皮細胞類多角形或類圓形,直徑13~31μm,排列整齊而緊密,壁稍增厚,有的紋孔明顯,細胞內含有黃棕色物質。 ④花冠表皮細胞長方形,類方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6~78μm,壁波狀彎曲。
貯藏:置乾燥處,防潮。
化學性質
花含梫木毒素、石楠素(Ericolin)。又含日本杜鵑素Ⅲ(RhodojaponinⅢ)、羊躑躅素Ⅰ、Ⅱ、Ⅲ(Rhodo-mollein Ⅰ、Ⅱ、Ⅲ)[1,2]。
附 果實含日本杜鵑素Ⅲ,即鬧羊花毒素Ⅲ[3]。葉含杜鵑花毒素(Rhodotoxin)),乾巴菌酸甲酯(Sparas-sol)[1]。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355。
[2] 藥學學報 1990;25(11):830。
[3] 中草藥 1983;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