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母

藥材名稱:對葉散花

名稱出處:《湖南植物誌》

概況

異名:糯米條子(《全國中草藥彙編》),豬婆子藤,小魚辣樹(《中藥大辭典》)。

基源:為忍冬科莢蓮屬植物宜昌莢蒾的莖、葉、根。莢蒾屬全世界約200種,中國約74種。

原植物:宜昌莢蒾Viburnum ichangense(Hemsl.)Rehd.(Viburnum erosum Thunb.;Viburnum erosum Thunb.var.ichangense Hemsl.)

形態落葉灌木,高2~4m。幼枝密被星狀毛和柔毛,冬芽小而有毛,具2對外鱗片。葉卵狀至卵狀披針形,長3~8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具三角狀尖銳細鋸齒,上面疏生粗糙的星狀毛,下面較密;葉柄短,被淡黃色長柔毛,基部有鑽形托葉2枚。聚傘花序頂生,具5條分枝,直徑2.5~4cm;花萼短筒狀,具5齒,外面密被星狀毛,宿存;花冠5裂,裂片輻射狀;雄蕊5,著生於花冠上,略突出於花冠之外;子房下位,密被柔毛,花柱短,柱頭尖,3裂。核果卵形,紅棕色,疏被星狀毛。花期5月。果期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318頁.圖6050)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地林下。分佈華東及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及貴州。

生藥

採集:莖、葉生長旺盛時採收;根全年可採。晒乾,葉常鮮用。

貯藏:莖、根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澀,平。 《湖南藥物志》:“平,澀。”

功效:清熱,祛風,除溼,止癢。

主治:口腔炎,風溼痺痛,溼疹,腳丫溼癢。 ①《湖南藥物志》:“祛風散寒,祛溼止癢。”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祛風,除溼,止癢。治口腔炎,風溼痺痛,腳丫溼癢。” ③《浙江藥用植物志》:“治口腔炎,風溼痺痛,溼疹,腳癬,鉤蚴感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汁搽、含漱或研末吹入口腔。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湖南藥物志》:“治風寒溼痺:宜昌莢蓮9g,木防己24g,豨薟草15g,搖竹消9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湖南藥物志》:“治腳丫溼癢:宜昌莢葉搗汁,搽患處。”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口腔炎:宜昌莢蒾鮮葉適量,加淘米水,搗爛取汁。洗口腔,1日3~4次。另以金銀花、茵陳各等量,焙乾研粉,吹入口腔,1日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