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膽草

藥材名稱:姜皮

名稱出處:《本草圖經》

概況

異名:生薑皮(《食療本草》),生薑衣(《江蘇植物藥志》)。

基源:為姜科姜屬植物姜的根莖的外皮。

原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餘項參見“生薑”條。

生藥

採集:秋季挖取根莖,洗淨,用竹刀刮取外層栓皮,晒乾。中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鑑別:栓皮為捲縮不規則的碎片,灰黃色,有細皺紋,有的具線狀的環節痕跡,內表面常具黃色油點。質軟,有特殊香氣,味辣。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性味:辛,涼。 ①《食療本草》:“寒。” ②《綱目》:“辛,涼。”

歸經:①《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經。” ②《本草攝要》:“入足太陰經。”

功效:行水,消腫。

主治:水腫脹滿。 ①《綱目》:“消浮腫腹脹痞滿,和脾胃,去翳。” ②《藥品化義》:“有退虛熱之功。” ③《醫林纂要》:“達於皮毛,行水驅風,止汗。” ④《本草再新》:“和脾降肺,行水消腫,治噎膈脹滿。” ⑤《江蘇植物藥志》:“外用於膿腫創傷,面板癬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4.5g。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大腹皮、桑白皮、五加皮等同用,治療小便不利、水腫。 ②配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等,治頭面虛浮,四肢腫滿等症。

方選和驗方: ①五皮散(《局方》)治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臌脹,上氣促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飲食,上攻下疰,來去不定,舉動喘乏: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上為粗末。每服9g,水300ml,煎至8分,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切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 ②五皮飲(《華氏中藏經》)治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悶、上氣促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等:生薑皮、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每服9g,水300ml,煎至8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硬物。 ③《全國名老中醫驗方選集》:“治療慢性腎炎、脾腎陽虛型水腫期:附子12g,黃芪18g,白芍12g,白朮15g,雲苓皮30g,生薑皮15g,大腹皮15g,豬苓5g,澤瀉12g,陳皮4.5g,桂枝10g。煎服,每日1劑。另甘遂末1g,裝膠囊內,每週1次,早晨白粥送服。” ④《古今家庭食療方法精選》:“治急性腎炎、浮腫尿少:姜皮6g,冬瓜皮、車前草各15g。上料水煎服。” ⑤《王海濱醫案選》:“治急性腎炎發熱、惡寒、頭面浮腫,繼而全身皆腫,伴腹脹,便溏、尿少、納呆,肢冷等:麻黃、桑白皮、五加皮、姜皮各10g,細辛5g,附子8g,茯苓皮20g。水煎服。”

食療:①《食療本草》:“治偏風:生薑皮,作屑末,和酒服。”

醫藥家論述

程鸞池《醫林纂要》:“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以皮達皮,辛則能行,故治水浮腫,去面板之風熱。姜發汗,則姜皮止汗,且微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