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花馬藍
藥材名稱:茅瓜
名稱出處:《福建藥物志》
概況
異名:銀絲蓮、野黃瓜(《昆明民間常用中草藥》),老鼠香瓜、天瓜(《雲南中草藥選》),金絲瓜(《貴州中草藥》),抱瓜(《福州中草藥》)。
基源:為葫蘆科茅瓜屬植物茅瓜的塊根。
原植物:茅瓜Solena amplexicaulis(Lam.)Gandhi[S.heterophylla Lour.,Melothria heterophylla(Lour).)Cogn.;Zehneria umbellata(Klein ex Willd.)Thw.〕,又名異葉馬
兒、杜瓜(《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老鼠拉冬瓜(雲南、廣西)。
形態:攀援草本。塊根紡錘狀。莖細弱,無毛。葉柄短,幼時被淡黃色短柔毛;葉片薄革質,卵形至戟形,長8~12cm,寬1~5cm,不分裂或3~5裂,邊緣全緣或有鋸齒,基部深心形,背面灰綠色,無毛。花雌雄異株;雄花小,10~20朵排成短傘房狀花序,萼筒鍾狀,無毛,花冠黃色,外面被短柔毛,雄蕊3,分離,藥室弧狀弓曲,具毛;雌花單生葉腋,花梗長5~10cm,子房卵形,無毛或疏生黃褐色柔毛。果實紅褐色,長圓或球形,長2~6cm,直徑2~5cm。種子灰白色,倒卵形。花期5~8月,果期8~11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3卷.第1分冊.179頁.圖版47 1-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600~2600m的山坡路旁、林下或灌叢中。分佈於臺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及中國西南各地。越南、錫金、印度和印尼也有分佈。
藥性
性味:甘、苦,寒。 ①《中草藥學》:“甘、苦,微寒。” ②《生草藥性備要》:“苦,寒。” ③《南寧市藥物志》:“辛、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化痰利溼,消腫止痛。
主治:癰瘡疔腫,咽喉腫痛,目赤痄腮,肺熱咳嗽,風溼痺痛,淋病,溼疹,痢疾,酒疸。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癱瘓四肢無力,浸酒。補血,產後燉雞食。”“治酒頂,消小腸氣發,敷惡瘡。” ②《嶺南採藥錄》:“治酒疸。又治風癱,能化痰。並治身中四肢不安,以之浸酒。” ③《陸川本草》:“拔毒生肌。治瘡癰潰瘍。” ④《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散結,止痛。治熱咳,瘰癧大瘡。”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尿路感染,結石,小兒疳積,咽喉腫痛,腮腺炎,急性結膜炎,溼疹,癰瘡癤腫。” ⑥《雲南中草藥》:“清熱養陰,解毒。治熱病口渴,瘡瘍,毒蛇咬傷,痢疾。” ⑦《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消炎化痰,排膿消腫,養胃生津。治咽喉發炎,肺熱咳嗽,消渴,乳腺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24g;或浸酒。外用:研末調敷或水煎洗。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福建藥物志》:“治背癰:茅瓜塊根、一枝黃花各30g,酒水各半燉服。” ②《福建藥物志》:“治肺癰:茅瓜塊根45g,玉葉金花15g,紅糖適量。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福建藥物志》:“治燙火傷:茅瓜塊根研末,調麻油塗患處。” ②《雲南中草藥選》:“治胃病,腹瀉,赤白痢,淋病:茅瓜根9~15g,水煎加紅糖適量,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