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將進酒》詩中的“五花馬”長什麼樣

李白《將進酒》詩中的“五花馬”長什麼樣

  引導語:李白的《將進酒》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那麼詩中的“五花馬”大家瞭解過?長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相關的資訊,與大家分享。

  將進酒·君不見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將進酒》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但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中的“五花馬”,歷來眾說紛紜。

  例如,中華書局2006年版《唐詩三百首》中解釋“五花馬”為:“指名貴的馬。唐開元、天寶時,好馬的鬃毛都被剪成花瓣形,三瓣稱三花,五瓣稱五花。”1979年版《辭海》中解釋“五花馬”為:“毛色斑駁的馬。一說,剪馬鬃為五簇,分成五個花紋,叫‘五花’。”1979年版《辭源》修訂版第一冊解釋“五花馬”為:“唐人把馬驄剪成三簇的叫三花,剪成五簇的叫五花。另一說指馬的毛色斑駁。”2010年版《現代漢語大詞典》第一卷解釋“五花馬”為:“毛色斑駁的馬。舊時也指把鬃毛修剪成五簇的馬。”

  綜上可以看出,“五花馬”有三種解釋:一是名貴的馬;二是毛色斑駁的馬,或者五色的馬;三是將馬鬃剪成五瓣的馬。在這三種說法中,以前兩者最為流行,第三種往往僅作為一種說法而存在。

  關於五花馬的研究,孫機認為:“唐詩中所謂五花馬, 一般可能不是指剪鬃, 而是指馬身上旋毛的紋理。”吳琦松在其部落格中發表了《五花馬考辨(上中下)》一文,詳細地梳理了自古至今的學人們對“五花馬”的解釋,總歸起來不外乎上述前三種說法。吳文最後認為:“唐代流行將馬鬃剪為三簇的‘三花馬’,但至今沒有可靠證據能夠證明唐代有將馬鬃剪成五簇的‘五花馬’;所謂‘毛色呈五種花紋’和‘毛呈旋花狀’的馬或許根本就不存在,僅僅是因為人們對‘五花散作雲滿身’等無法作出合理解釋的想當然而已;唐人所謂‘五花馬’,指的是當時比較名貴的青驄馬,這種馬因身上的毛色呈五瓣花狀而得名。又因這些花紋像澆鑄沒有鏨開連在一起的古錢而稱為‘連錢’,或者叫‘五花連錢’。”從吳文的結論可以看出,他認為“五花馬”是當時比較名貴的青驄馬。

  圖一:一花馬和二花馬

  關於“花馬”

  “花馬”是指將馬頸部的鬃毛進行修剪,形成花瓣狀,然後根據其數量稱之為“一花馬”、“二花馬”、“三花馬”等。據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五“三花馬”條雲:“唐開元、天寶之間,承平日久,世尚輕肥,三花飾馬。舊有家藏韓幹畫《貴戚閱馬圖》,中有三花馬,兼曾見蘇大參家有韓幹畫三花御馬,晏元獻家張萱畫《虢國出行圖》中亦有三花馬。三花者,剪騣成三辮。白樂天詩:‘鳳箋書五色,馬鬣剪三花。’”從時代上看,這種將馬的頸部鬃毛進行修剪的做法至遲在秦代已經出現,如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二號銅車馬的御馬就為一花馬(圖一,1)。

  漢代的畫像磚上也常見一花和二花馬 ,但不見三花馬。如河南洛陽出土畫像磚上的二花馬(圖一,2、3)。到了唐代,則主要流行三花馬,而且三花的來源可以分為兩個系統,一個突厥系統,主要以唐太宗昭陵的浮雕六駿為代表,馬頸部的鬃毛剪成彎刀狀(圖二,1),與其相似的三花馬在阿爾泰地區6~7世紀的突厥巖畫中可以見到(圖二,2)。而另一類三花馬的頸部花瓣則呈方塊狀,如唐乾陵神道兩側的仗馬(圖三,1)以及陝西西安唐鮮于庭誨墓出土的三彩三花馬(圖三,2)和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收藏的三彩三花馬(圖三,3)等。

  圖二

  圖三

  這些將馬的鬃毛修剪成比較平齊的方塊狀三花樣式,是中國傳統的“花馬”形式。同時,在一些畫作中也繪製有三花馬,如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虢國夫人遊春圖》中,有兩位人物所騎乘的馬匹即為頸部剪成三花的馬,但其頸部的三花與考古發現的三彩三花馬以及石雕三花馬的三花有所不同,畫中馬匹的三花上端呈圓弧狀(圖三,5)。總而言之,目前影象資料中所見的唐代花馬的確以“三花馬”為主,也有個別的“一花馬”,如陝西西安唐鮮于庭誨墓出土的三彩一花馬(圖三,4),而“五花馬”的相關影象資料在筆者撰寫本文之前一直未引起學界注意。

  李白《將進酒》詩中 “五花馬”的考古學證據

  正如前文所引吳文雲“至今沒有可靠證據能夠證明唐代有將馬鬃剪成五簇的‘五花馬’”,所以,對於將“五花馬”解釋為馬鬃剪成五簇的說法,學界往往是將信將疑的,或者總是將其作為一說而謹慎地對待。說到底,最關鍵的是“五花馬”沒有“一花馬”、“三花馬”那樣眾多的影象資料作為支撐,所以,對“五花馬”的解釋比較模糊,莫衷一是,自然也就不敢肯定。

  近來,筆者在查閱有關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一件唐代執壺上的貼塑圖案裝飾中有五花馬影象(圖四)。該執壺於1955年出土於西安韓森寨唐墓,從壺的形制和裝飾手法來看應該是唐代長沙窯的產品。五花馬的形象以模印貼花的形式裝飾於執壺腹部,騎在馬上的人物似持盾舞劍,馬頸部的鬃毛被修剪成五瓣花狀,與三彩三花馬以及石雕三花馬的三花非常相似,只是較為密集而已。

  圖四:唐代執壺上的五花馬影象

  因此,筆者推斷這種馬的形象即為人們苦苦尋找而不得的“五花馬”形象,這也是目前所見的唯一可以確認的“五花馬”影象資料。這件“五花馬”實物資料的再發現,為以往學界所認為的“五花馬”就是將馬鬃修剪成五個花瓣狀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實物支撐。透過對執壺上的.影象資料仔細觀察,可知騎於馬上的人物在表演,與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舞馬銜杯銀壺上所裝飾的舞馬(圖五)應該類似,均屬於經過特殊訓練的珍貴馬匹。這似乎可以說明,由於唐代的五花馬與舞馬一樣,都是經過特殊訓練用於表演而且比較珍貴的馬匹,所以,在一般的影象資料中也就比較罕見。但從李白詩歌中“五花馬”一詞,又可知當時人是瞭解這類“五花馬”的,所以李白在其詩歌中將“五花馬”與“千金裘”相對應。

  圖五: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舞馬銜杯銀壺上所裝飾的舞馬

  至此,大體上可以說明,李白《將進酒》一詩中的“五花馬”應該就是指將馬鬃毛修剪成五個花瓣狀的馬,而不是指其他。從考古發現的“一花馬”、“三花馬”、“五花馬”影象資料的數量和比率來看,“五花馬”在唐代的各類影象資料中的確極為罕見。主要原因是“三花馬”作為貴族的騎乘,往往招搖過市,為詩人及藝術家、工匠們所關注,而“五花馬”是僅用於特殊場合表演的馬匹,兩者在數量上和在人們視野中出現的機會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五花馬”顯得尤其珍貴。與同時代的詩人多詠“三花馬”不同,有著非凡想象力的詩人李白一語驚天,以經過特殊訓練用於表演的珍貴的“五花馬”與“千金裘”相對,不僅說明他不僅對將馬鬃修剪成五瓣的“五花馬”情有獨鍾,而且也認為其很珍貴。

  “五花馬”的解釋可以確定

  綜上所述,關於李白《將進酒》詩中的“五花馬”的解釋應該為:將馬的頸部鬃毛修剪成五瓣花形狀的馬,與當時的舞馬一樣,都是經過特殊訓練專用於表演而且極其珍貴的馬匹。同時,在考古發現的唐代影象資料中,這類“五花馬”的數量極為罕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五花馬”在當時屬於珍貴之物。所以,李白也就借用其與“千金裘”相對仗了。當然,如果將其引申為珍貴的馬、寶馬、良驥之類,不僅順理成章,也無可厚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