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劍葉木

藥材名稱:空心莧

名稱出處:《福建中草藥》

概況

基源:為莧科蓮子草屬植物喜旱蓮子草的全草。蓮子草屬全世界約200種,中國產4種。

原植物:喜旱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Criseb.(Cucholzia philoxeroides Mart.),又名水花生、革命菜(江蘇)、水蕹菜、山蕹菜(福建)。

歷史:本種原產巴西,中國引種於北京、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後逸為野生。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基部匍匐,上部上升,中空,具分枝。葉對生,全緣,長圓形,長圓狀倒卵狀或倒卵狀披針形,長2.5~5cm,寬7~20mm,頂端圓鈍,具芒尖,基部漸狹;上面有貼生毛,邊緣有睫毛。花兩性,頭狀花序單生於葉腋,具總花梗;總花梗長1~4cm;苞片和小苞片幹膜質,宿存;花被片5,白色,長圓形;雄蕊5,花絲基部合生成杯狀,花葯1室,退化雄蕊頂端5裂成窄條。花期5~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610頁.圖1219)

生境與分佈:生在池沼、水溝;分佈參見“歷史”項。

生藥

採集:7~12月採收全草,除去雜質,洗淨,鮮用或晒乾。

鑑別

性狀:全草長短不一。莖扁圓柱形,直徑1~4mm,有縱直條紋,有的兩則溝內疏生毛茸,表面灰綠色,微帶紫紅色,有的粗莖節處簇生棕褐色須狀根,斷面中空。葉對生,皺縮,葉片矩圓形,矩圓狀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2.5~5cm,寬0.7~2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綠黑色。偶見葉腋處有頭狀花序,直徑約1cm,花白色。氣微,微苦、澀。

顯微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外被有較厚的角質層,有氣孔及非腺毛。厚角組織位於表皮下方,2~3列細胞,排列成不連續的環狀,常為氣孔下方的氣室所間隔。皮層細胞數列,排列疏鬆。韌皮部較狹,外側散有少數纖維。形成層成環,束間形成層內方的1~6列細胞壁增厚,木化。木質部8~10餘個,導管類圓形,數個至十多個,位於外方的木薄壁細胞,壁增厚,木化。中央中空。草酸鈣簇晶隨處可見。(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513頁.圖496)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或微波狀,均有氣孔及非腺毛。氣孔直軸式,偶見不定式,副衛細胞3~5個。非腺毛有二種,一種似蠶形,短小,均向一側彎曲,頂端鈍尖,由3~8個細胞組成,有的細胞中含棕黃色物,長85~168μm,直徑22~26μm,壁薄而光滑;另一種由3~6細胞組成,長320~695μm,直徑20~36μm,有疣狀突起。葉肉中草酸鈣簇晶眾多,直徑23~57μm。(圖見同上.514頁.圖497)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

採集:全年可採。

藥理

①抗菌作用 螃蜞菊注射劑,試管法試驗,藥物濃度相當生藥量計算,實驗結果15.6mg/ml對腦膜炎球菌、32mg/ml對白喉桿菌、62.5mg/ml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1]。 ②抗病毒作用 本品醚提液0.5%,0.3ml/只,ip,對乙腦病毒(P3株)感染小鼠,無論先感染後給藥或於感染前給藥,連續5d,對小鼠的神經細胞的壞死和炎症反應,均較對照組為輕[2]。醇提液1∶20濃度,用細胞培養法試驗,對流感病毒A3有抑制作用,醇滲漉液1∶10,1.60對流感病毒A3及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抑制作用[3]。石油醚提取物200μg/ml,乙醚提取物300μg/ml,乙酸乙酯提取物300μg/ml,對流行性出血熱病毒EHFV114、EHFV435、EHFV49均有明顯抑制作用[4]。石油醚、乙醚提取物分別在200,100μg/ml時,對單純皰疹病毒Ⅰ型(HSV-1)宥抑制作用,對HSV2,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3個部分提取物均有效,抑制濃度分別為40,40,80μg/ml[5]。空心蓮子草有效部分鉛鹽沉澱提取物,2.5g/kgip,連續8d,對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感染小鼠有保護作用,提高存活率,延長存活時間[6]。

毒性:螃蜞菊注射液iv對小鼠的LD50為455.4g/kg[1]。本品有效部分鉛鹽沉澱提取物ip對小鼠的LD505~7日齡的為19.5g/kg,對13~15日齡的為26.85g/kg,對18~20g成熟鼠為48.65g/kg[6]。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通訊 1973;(2):28。


[2] 新醫藥學雜誌 1975;(8):39。


[3] 中華微生物與免疫學雜誌 1984;4(3):173。


[4] 中國中藥雜誌 1989;14(8):488。


[5] 華西藥學雜誌 1989;4(4):217。


[6] 中國中藥雜誌 1993;18(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