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霜
藥材名稱:柘木
名稱出處:《嘉祐本草》
概況
異名:柘樹(《救荒本草》),黃疸樹、九重天(《中藥大辭典》)。
基源:為桑科柘屬植物柘樹的木材,柘屬全世界約10種,中國有5種。
原植物:柘樹 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Maclura tricuspidata(Carr.)Vanieria tricuspidata(Carr.)Hu)
歷史:柘木為宋《嘉祐本草》首載。《綱目》雲:“處處山中有之,喜叢生,幹疏而直,葉豐而厚,團而有尖,其葉飼蠶。取絲作琴瑟,清響勝常。”《考工記》載:“弓人取材以柘為上,其實如桑子,而圓粒如椒,名佳子(佳音錐)。其木染黃赤色,謂之柘黃……。”以上所述,並核對《植物名實圖考》中的記載與附圖,與本種一致。
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7m。樹皮灰褐色,片狀剝落;小枝無毛,略具稜,有硬棘刺,刺長5~25mm;冬芽赤紅色,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1cm,寬3~6c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有時3裂,幼時兩面具毛,後則無毛,表面暗綠色,背面粉綠色,側脈4~6對。花單性,雌雄異株,均排列成頭狀,具短柄,單生或成對腋生;雄花序直徑約5mm,雄花苞片2,花被片4,雄蕊4;雌花花被片4,子房深入花被片下部,花柱1。聚花果近球形,直徑約2.5cm,肉質,熟時橙紅色。瘦果為宿存的肉質花被和苞片所包圍。花期5~6月,果期6~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500頁.圖999)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疏灌林中或路旁村寨附近。分佈於中國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南部。朝鮮,日本也有分佈。
化學性質
全植物含柘樹寧(Cudranin)、楊梅樹皮素(Myr-icetin)[1]及山奈酚7葡萄糖甙、桑色素和水蘇鹼[2]。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3。
[2] 中成藥研究 1981;(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