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紅芽大戟
藥材名稱:刺楸樹皮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丁桐皮、釘皮(《四川中藥志》),刺楸皮(《陝西中草藥》),丁皮樹、丁木樹、棘楸(《中藥大辭典》)。
基源:為五加科刺楸屬植物刺楸的樹皮。
原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
餘項參見“鳥不宿”條。
生藥
栽培:刺楸對氣候適應性較強,一般山地和平原都可種植。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在3月播種,按行距33cm開溝條播,深3~5cm,播幅10~13cm,每畝用種量15~20kg。播後蓋單木灰及細土,壓實,澆水。幼苗須培育2年,苗高1m時出圃移栽。亦可在11月,將母株周圍的根挖出,選取1~2cm粗的根,剪成15~20cm長的短節,頂端截平,尾端削斜,晾1~2天后,用幹砂或細土層積貯藏於陰涼處,第2年2月扦插。插時,按溝距33cm開溝,深15~18cm,將插條斜靠溝壁,每隔10cm1根,蓋土踩緊,澆水。當成活苗高1m時移栽。移栽宜在冬季落葉後或次年早春萌芽前進行。按行株距各3m挖穴,每穴栽苗1株,蓋土壓緊,澆水定根。生長期間,注意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冬季可用堆肥壅蔸。生長繁茂後,即可粗放管理。
採集:全年可採,剝取樹皮,洗淨,晒乾。藥材產於四川、江蘇、浙江、安徽、貴州等地。
鑑別
性狀:本品呈板塊狀或向內捲曲成捲筒,長寬不一,厚2~7mm。外表面淺灰黑色,有灰白色斑紋,或灰綠色至黑褐色地衣附著,具縱皺紋及裂紋,並有棕褐色菱形皮孔;乳頭狀突起的釘刺稍呈縱向扁長;釘刺長1~3cm,寬0.5~1cm,頂端有銳尖或已全部被除掉,只留有釘刺痕跡,釘刺基部直徑0.5~1.5cm,較大的釘刺上有的稍有環紋。內表面黃色或紫紅色,光滑,有縱紋。質堅硬,折斷面裂片狀。氣微,味苦。以乾燥、皮厚實、釘刺多者為佳。
顯微 粉末:灰棕色,氣微,味微澀。 ①草酸鈣簇晶極多,直徑50~120μm,有的稜角寬大或帶方形,也有簇晶與方晶合生。 ②草酸鈣方晶大小不一,直徑16~85μm。 ③韌皮纖維較多,無色,甚長,平直或稍彎曲,末端鈍圓,直徑16~40μm,壁甚厚,木化,孔溝明顯,胞腔狹細。 ④角刺中纖維淡黃色或黃棕色。呈長梭形,末端斜尖或鈍圓,直徑18~30μm,壁厚,木化,斜紋孔稀少,孔溝一般不明顯。 ⑤石細胞呈類長圓形、類長方形或紡錘形,直徑34~52μm。另可見分泌道、木栓細胞、篩管分子、澱粉粒等。(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第637頁.圖312)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刺,用水洗淨,潤透,切絲,晒乾。
化學性質
樹皮含多炔化合物及鞣質。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