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生

藥材名稱:黑沙蒿

名稱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概況

異名:油蒿(《內蒙古中草藥》),鄂爾多斯蒿(《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陶森一西巴嘎(蒙族名)。

基源:為菊科蒿屬植物黑沙蒿的莖及花蕾。

原植物: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形態:半灌木,高50~100cm。無明顯主莖,多分枝,老枝外皮灰黑色,剝裂,當年枝外皮灰黃色、黃褐色或紫紅色,有縱稜。葉基部擴大成長柄;葉片長3~7cm,寬2~4cm,羽狀全裂,裂片2~3對,狹線形,長1.5~3cm,寬0.3~0.5mm,頂端尖,邊緣反捲,幼時疏被長柔毛,後脫落無毛,每裂片常具1~2小裂片;上部葉3~5全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多數,在枝頂組成圓錐花序;總苞卵形,長約3mm;總苞片3~4層,外層的卵形,短小,邊緣稍膜質,內層的較寬大,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背面有綠色隆脊,邊緣寬膜質;全為管狀花,緣花雌性,4~5朵,能育,中央花兩性,8~11朵,不結實。瘦果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1.5mm,黑色或綠黑色;無冠毛。花果期7~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528頁.圖6470)

生境與分佈:多生於固定沙丘、沙地和覆沙土壤上,固沙效能良好。分佈於陝西、寧夏、甘肅、內蒙等省區。

生藥

採集:莖葉4~8月採收;嫩梢及花蕾5~7月採收。鮮用或晒乾。

藥性

性味:①《內蒙古中草藥》:“辛、苦,微溫。”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全草:辛、苦,微溫。”

功效:祛風溼,提膿拔毒。

主治:風溼性關節炎,感冒,咽痛,瘡癤癰腫。 ①《內蒙古中草藥》:“莖葉:治風溼性關節炎,咽喉腫痛。” ②《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葉:搗爛外敷瘡癤癰腫可提早化膿開口,具拔膿作用。”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莖葉及花蕾:祛風溼,清熱,拔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搗敷或作發泡劑。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治風溼性關節炎:黑沙蒿莖葉、老鸛草各15g,馬先蒿9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治感冒頭痛:黑沙蒿花蕾9g。水煎服。” ②《內蒙古中草藥》:“治風溼性關節炎:黑沙蒿葉、鮮枝及花蕾搗爛,外敷患處。至發癢起泡為止,將泡挑破流出黃水,用消毒紗布包紮,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