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精選23篇)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精選2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1

  朝花夕拾是作者寫童年少年與青年時期的回憶性散文集,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提供了一個關於風俗所適合人物美醜的價值觀念。裡面有十篇散文組成較完整的描述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不同人生階段的經歷。

  這篇文章中。作者從自身的生活感受中讚美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封建舊俗及文化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諷刺和批判。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在槽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對童年生活描寫的最為詳細的,莫過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的幽默充盈,妙趣橫生。百草園是魯迅童年時代的樂園,裡面有菜畦皂,皂莢樹,桑葚,還有鳴蟬,黃蜂,叫天子,有令蟋蟀等等,那裡彷彿是他的整個世界。父親還教他如何在雪地裡捕鳥。但最終,作者還是要告別這些美好的事情,去三味書屋裡唸書,三位書屋的先生是極方正樸實博學的老人。在那裡要認真學習,也可以在後園裡玩。充滿童趣,生氣盎然。

  當然在書中還有許多魯迅其他的童年故事。魯迅在這本書裡還告訴我們,要珍惜童年時光,童年的時光是人生的一大筆財富。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要等錯過了才去後悔。

  讀了這本書。我還想到了自己童年的生活。其實在那時候我也挺喜歡捉螞蚱的。但是我不敢摸它,於是我就負責看動靜,草坪裡哪幾根草晃動的比較厲害,瞬間又轉移另外幾根草上。那一定是一隻螞蚱在那裡跳。於是我就大聲呼喊著,讓其他小夥伴們來抓,一小會兒滿滿可以抓夠一大瓶,最後再把它們放生。尤其是在老家黃河大壩邊,螞蚱很多,每次都收穫滿滿。

  《朝花夕拾》裡,魯迅先生瑣碎的童年回憶,既溫馨又理性。為我們展現了不一樣的年代裡不一樣的童年。魯迅先生的作品,也照亮了我前進的步伐。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2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心中洋溢著童年時代的生活,品味著從字裡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職業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革命家。

  魯迅先生創作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透露了年少的瘋狂時期,從中品味童真的樂趣。

  百草園講述了的景物美,同時也表達了“我”貪玩、淘氣、有好奇心……種種的景物讓我感覺百草園的無窮樂趣。‘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用了排比的手法,把百草園寫的有聲有色。及捕鳥的全過程,也寫出了雪後捕鳥的樂趣。

  三味書屋講述了“我”對百草園的依戀,對三味書屋的反感。但是‘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花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室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先生是本城中級反正,質樸,博學的人。但當我問“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先生似乎很不高興,連撒很難過還有怒氣。

  《朝花夕拾》,帶我們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童年的樂趣。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3

  偶然間,我從書架裡翻出了一本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朝花夕拾》。這本書我從未看過,自然沒能理解這部散文集獨特的名字。

  靜靜地品味著字裡行間的故事,我發現全是魯迅先生童年時期的往事。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這大概便是書名的內涵吧!我心中這樣想著。這本《朝花夕拾》中,雖瀰漫著一股率真爛漫的童趣,卻又滲透著魯迅先生尖銳諷刺的筆調,而鮮明的對比手法為文章添色不少。

  就像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表達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而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可見,《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諷刺了傷人的封建禮教,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著實令人心曠神怡,無限嚮往。

  朝花夕拾,舊事重提,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4

  這個暑假我看了魯迅寫的《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它是魯迅寫的唯一一部回憶錄。人們都說魯迅的文章如匕首,犀利得很,果不其然,書中愛憎分明,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得淋漓盡致。

  初看狗貓鼠,還以為是講動物的,其實不是。狗貓鼠裡十分詳細地講了自己仇貓的原因,這個原因很有趣,竟然是它偷吃了兒時魯迅飼養起來的可愛的隱鼠,其實隱鼠不是貓吃的,而是他的保姆不小心踩死的,但魯迅這仇已記下來,不能改變了。

  真正精彩的在於《父親的病》,父親被江湖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管人命的實質。

  作者用諷刺的筆調寫了庸醫誤人。以兩個“名醫”的藥引一個比一個獨特,表現了某些中醫的故作高深,透過他們的相繼藉故辭去,表明父親的病一步步惡化。透過家庭的變故表達了對庸醫誤人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嘆中讓人體會人生的傷悲。

  總之這本書裡傾注了魯迅的回憶和心血,文章深奧難懂,很多字詞都很“奇怪”像駭人(驚駭)、罷(吧)、甚麼(什麼)這些的,很難理解。雖難理解,但還是推薦這本書,它是中國文學的璀璨的明珠之一,魯迅也將長活在人們心中。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5

  自從看了《朝花夕拾》,我就想要為魯迅“開通”一個微博,因為,我也有一個微博。

  微博是個講故事的好地方。把自己的故事講給網路訊號那端的人看,離得那麼遠卻又感覺那麼近,有一種莫名的親切和放鬆。讀《朝花夕拾》之前,一直以為魯迅是高高在上的人物,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偉人也曾經如你我一樣,也有少年時,也渴望被理解被認同。如果魯迅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他會不會像我一樣開一個微博,把自己的生活和心情與大家分享呢?我選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的部分故事情節,用少年魯迅的口吻講出來,加入了一些現在流行的網路語言,讓魯迅也過一把當“網路少年”的癮。

  另一方面,做這篇新穎的讀書筆記,也希望能夠與大師做一次“心靈溝通”,讓自己也做一次“少年魯迅”,切身體會他的學習生活。

  以後若是有時間,我會多寫一些這樣的東西,分享到自己真正的微博上,你肯定喜歡。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6

  看過《朝花夕拾》有一種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溫情。書中的十則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

  當時,中國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他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裡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魯迅在此則中更著重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裡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讚揚與牽掛。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7

  魯迅的作品能夠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也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有自我的真情實感,彷彿在給我們講故事一樣,也就更能吸引我們。在這些作品中,《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曾在初一時讀過,卻總是一知半解,心中僅有些模糊的感覺。

  在這次寒假裡,我又重新讀了這本書,或許是因為課上學習過幾部分的原因,心中突然間明瞭了些。二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小引……細細品讀下去……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成長過程的生活道路和經歷,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或許並不全是真實的,但卻能夠從中覺察到魯迅對於過去的情感。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那些參雜了虛構的故事中,魯迅或是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或是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這一切,確實是我們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閱讀這些散文,我們能夠體味到魯迅發自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我們彷彿看到了小小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中,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可是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好奇地向先生問“怪哉”蟲的事情。

  我們好像看到了小小的魯迅,赤著腳丫子,在海邊與閏土玩耍,聽著閏土的“傳奇”故事,眼中閃爍著對大海的美麗的嚮往,心中有了一個“小英雄”的形象。雖然年幼,卻已有了自我的想法。

  我們似乎看到了小小的魯迅,高興地收下了長媽媽帶給我的禮物,忘記了與長媽媽的“舊仇”。在書房裡,一個人靜靜地,手捧著希冀已久的《山海經》津津有味地徜徉在奇異的世界中。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不禁懷想起自我幼時傻傻單純的白色時期:雖毒舌卻細心體貼我的青梅竹馬,雖粗糙卻真心關懷我的大哥哥,雖大大咧咧卻一心為我的媽媽……

  那麼那麼多的完美的回憶,才促成了如今已漸懂事的我。即使我仍不夠成熟,但我仍會努力,創造出自我的記憶,有一部我自我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8

  點一盞燈,沏一杯茶,傳一縷書香。

  ——題記

  初識魯迅,是在三年前,因讀到他的名,便跑去問媽媽:“這個人是誰?”“他是大文豪,以後你會學到他的許多文章,自然也就知道他了。”媽媽答,見她無心搭理,我便作罷,不再問了。初讀他的書,是在兩年後了。那書,就是哥哥寄於我的生日禮物——《朝花夕拾》。

  初讀,覺得很有意思,尤其是說到活無常那段,那模樣可著實把我逗樂了。而《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等都對魯迅的童年生活有所記敘或提及。《狗·貓·鼠》寫了他仇貓的原因,同時還有對“正人君子”對狗“盡情玩弄”弱者,對人又是一副媚態的憎惡。《阿長與山海經》則抓住阿長的性格特徵如實來寫,把一個純樸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頗為愚昧的農村婦女寫活了。再如《五猖會》寫出孩子在父親毫無顧及自己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雖然它所反映的生活場景與我們的時代不同,但它對童年經歷的精彩呈現,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

  曾幾何時,我已遠離了童年,不再有蝴蝶環繞,野花遍地,追逐嬉戲的場景,反之是成堆的作業等待我們完成、蕪雜的知識點需要我們牢記。精力耗費,難以放鬆身心盡興玩耍,常使我顰眉蹙頞,心顏難開。欣賞魯迅筆下的童年,五彩繽紛,有快樂,有迷惘,有溫暖的回憶,也有理性的批判,我彷彿也拾起了逝去的童年的一個個片斷,捧讀著這樣的經典,會豐富我們每個人對童年的收穫,對兒時的回憶。

  品讀經典,品味《朝花夕拾》的韻味,豐富我們的人生感受和經驗,消除與經典的隔膜。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9

  中國封建社會是非常黑暗的,例如一樁樁事件深深的烙在了《朝花夕拾》這本書中。

  《朝花夕拾》中最令我難忘的情節是《父親的病》。在紹興城中有一位名醫,他出診是一元四角,後面名氣大了以後,就成倍的提高。“我”的父親病了,請名醫來看病,前後看了兩年,父親的病都沒有起色。後來這位名醫又推薦其他醫生過來看病,延醫治病,最後父親死了。

  書中的名醫只不過是徒有虛名,沒有精湛的醫術,看病救人故弄玄虛。同時看病的價格也是非常的高,一般人也支付不起,況且到最後也沒有把病因說出來,而是把父親又推薦給了其他醫生,企圖推卸自己的責任,導致了父親病情的惡化,揭示了庸醫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事實。

  看了這篇文章,我久久不能平復。我想到了鍾南山院士,當兩次疫情肆虐,給老百姓帶來危難之時,鍾南山逆向而行,挺身而出。他張開雙臂,為整個國家和民族,擋住了災難。我們的院士和魯迅筆中的庸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現在,很多人都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不願意對自己犯的錯誤負責任,這是不對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應該把錯誤推卸給別人,要敢於承認錯誤,及時改正錯誤,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從加入少先隊員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是揹負著一種責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責任,是一生都要揹負的使命,代表著不推卸於別人,代表著擔當!不能學《父親的病》中的這些庸醫。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10

  這幾日一直在讀魯迅先生的書。試想先生的一身,有兩位老師是先生敬重的,一位,是那三味書屋的主人,壽鏡吾先生;另一位,則是遠在東洋的藤野先生了。

  今天讀的這篇文章便是先生回憶自己在日本的恩師藤野嚴九郎而作的。《藤野先生》回憶作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先生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先生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台,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先生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先生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魯迅先生也在文章中言明:“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文藝救國的轉變,表達了魯迅先生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在先生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魯迅先生說:“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動、感激與懷念,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藤野先生》,承載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11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援。

  想必魯迅先生從未考慮過,在未來的時日自己會成為近乎圖騰一類的存在吧。就算是學校裡最不學無術的學生,一定也是知曉魯迅先生大名的。細想起來,我對魯迅先生的最初認知,恐怕就是課本里那少年閏土口中的“迅哥兒”了。真要數起來,中小學課本里還曾見識與體會過不少次魯迅先生的筆力,不少內容或許現在才能讀懂些許罷,亦或是現在都未曾明瞭的。不過除此之外,我似乎也未主動閱讀過魯迅先生的作品,想來一定是年少的時候覺得晦澀難懂,不如簡單易懂的小故事來得讓人心情愉悅。所以從小時候起,我想我對魯迅先生的態度都是敬而遠之的,僅僅只知道那是一代偉人,一位優秀的執筆者,於我這樣的凡俗而言,難以企及。不過我想也不僅僅是我自己抱著這樣畏怯的態度,隨著年歲漸長,也逐漸瞭解到人們對於魯迅先生作品的眾多探討,隨之對於魯迅先的認知也有了些許新的東西,不過腦海中魯迅先生的形象的構建很快也在完成了初步的工程後停止了,或許是覺得日後也不會有太多的機會去理解和感受這位有特別的鬍子造型的前輩的事蹟和精神了吧。

  在投票時其實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朝花夕拾》,想來是因為對於這本散文集的印象還是語文課本上的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憶起來一點特別的記憶都搜尋不到,故此推想一定是索然無味的吧。看到《朝花夕拾》的目錄時,發現竟然還有多篇都是學過的,頓時覺得更加乏味,除了可以快一點結束所謂的讀書活動外都提不起半點和文學文字打交道的慾望。帶著消極怠工的態度,我正式意義上的踏上了重新閱讀魯迅先生作品的道路。

  其實對於內容背後所投射的深意,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被眾多的魯迅先生作品研究報告和爭得熱火朝天的探討劇透了個遍。是的,還是那個熟悉的封建時期,還是那個腐朽的政府,還是那麼愚昧的中國人,還是那些有毒的傳統禮教,還是那些犧牲在掙扎過程中的不幸的先行者。所以真正吸引我的,讓我覺得十分有趣的,還是魯迅先生的招牌文筆,讀起來有一種莫名的韻道,戲謔地說便是粗略讀過幾行黑字,便能讓人點頭,“可以,這很魯迅。”突然想到先前一位教授所說的“魯迅先生首先是一個作家”,頓時噫籲嚱為何以前不曾簡單地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文字,而非要去強求那血腥慘痛的社會問題,每每憶起,都是被“請談談魯迅先生想表達什麼”之類的問題所支配的恐懼。當然“魯迅”就像是一個標籤而不止是一個歷史上的人物,似乎不談作品的意義就不像是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免不了俗也就在文後談一點罷。

  就《朝花夕拾》裡面的文章來說,其實不少篇都有指名道姓地抨擊,並非都是用各種隱晦的比喻,比如《狗貓鼠》裡寫的“實這方法,中國的官兵就常在實做的,他們總不肯掃清土匪或撲滅敵人,因為這麼一來,就要不被重視,甚至於因失其用處而被裁汰。我想,如果能將這方法推廣應用,我大概也總可望成為所謂“指導青年”的“前輩”的罷,但現下也還未決心實踐,正在研究而且推敲”,亦有《二十四孝圖》裡的“在中國的天地間,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艱難極了。”此類語句,其實到談不上有多犀利,頂多是在當時言論自由的代價比較低時能這麼說幾句罷,不過到底還是觸到了痛處,所以我斗膽把這類語句算作“魯迅式筆調”最簡單的一種表現。進階一些的則是十足的隱喻,如“蟲蛆也許是不乾淨的,但它們並沒有自命清高;鷙禽猛獸以較弱的動物為餌,不妨說是兇殘的罷,但它們從來就沒有豎過“公理”“正義”的旗子,使犧牲者直到被吃的時候為止,還是一味佩服讚歎它們。”,這是《狗貓鼠》中的一句話,可以代表絕大多數這類隱喻的表達,而這一類的表述則是魯迅先生最常用的用來表達主要思想的途徑,當然也是後世語文問答題的出題重點。而在一些沒有那麼尖銳內涵的語句上,有一些更讓人覺得有味道的表述,比如《藤野先生》的“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亦有《五猖會》中的一段“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裡去了。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魯迅先生的作品裡,有不少看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語段,乍一看似乎就是一些繁瑣的記敘,有時甚至有流水賬的意味,其實正是這些散碎的文字,形成了魯迅先生的作品的比較獨特的閱讀體驗,冰冷的流暢,整體的自然,就像是面對面的娓娓道來,似乎當初那個執筆墨濟天下的長褂身影就在你的眼前將這些肺腑之言和心痛之血一遍遍壓制和收斂,最後訴諸到了白紙之上。我想好的作品,定是在一讀到它的時候便能憶起作者的形象吧。拋卻這些沉重地不說,魯迅先生的作品裡其實有不少幽默風趣的地方,可謂腦洞大開,十分新奇,更準確地說,就像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我想這大概也和不同於他一直以來被塑造的形象所帶來的差異感有關罷。“這是僥倖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則從桂樹上就會爬下一匹老虎來。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進屋子裡睡覺去了。”在整篇冰冷的基調中,有諸如此類的詼諧的表達,而且似乎還是很認真地表述,而這種“魯迅式幽默”,也正是他寫作風格的一個亮點和看點,這著實讓我驚喜。

  我似有看到部分人認為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終究是遠去了,他的文章的價值隨時間的推移並不如往日了,更有人質疑魯迅先生是否過譽。其實就魯迅先生執筆的本意和結果來看,他並不是解決那時候衰敗的中國所具有的問題的人,但他卻是為數不多的喚醒沉睡的人們去審視問題的人。他的影響體現在內容的時效性上,為什麼他的文章在閱讀的時候有一種不同一般的體驗,那是因為他所看到的問題,他所經歷的一些舊事,時至今日任然是存在的,值得去思索的。他以筆代刀,剖析了人的黑暗面,由人而成的社會的破敗點,以及社會所存在的時代的缺陷,他將“病歷”以文墨裝飾和記錄,留給了不論當時還是往後的尋求“病因”的人們。他在時間上游發出的“吶喊”,在黑暗的年代所看到的'“彷徨”,都將給後人以警醒,他的價值體現就在於如今的人們再一次遇上這樣的問題時,仍然會回想起他所帶來的一切。“朝花夕拾”,對於魯迅先生而言是如此,對我們而言亦是如此。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12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朝花夕拾精彩片段,這故事,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沒有來由地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讓我想起在郁達夫先生的《沉淪》中,那個在心中默默呼喚著“祖國啊,你怎麼不快點強大起來,你的兒女在這裡受苦那!”的留日少年。

  這種國人,希望祖國強大而不去努力,只是無助地祈禱,讓人不僅憐憫他。但是那些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裡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作者在此則中更著力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朝花夕拾精彩片段。

  作品的字裡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讚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事實上,魯迅先生留日學醫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將醫術還原到了它本來面目——為著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而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目標,著實可敬朝花夕拾精彩片段!

  在文章的末尾朝花夕拾精彩片段,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著不斷地“寫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一次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

  再次,"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

  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13

  魯迅的名字,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讀到他第一次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我很少去搜索關於他的文章,並不是我不喜歡他的文字,而是我怕自己庸俗的目光看不出他寫的哲學。但他的文筆,總讓人感覺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爺爺,樸實,真誠,平易近人。

  當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我總是很多感慨。它真實的記錄了魯迅的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跟那曲折的經歷。回憶那些清末的生活習慣。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裡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裡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裡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有很多人說,寫文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他在現實世界受到的種.種坎坷跟曲折,還要在自己的文字裡,建立一個世界。《朝花夕拾》在世人的眼裡它是無價的,在我心裡,它就是一個曲折老人記錄童年的回憶錄。

  喜歡追光的人,充滿朝氣與蓬勃,在迷茫中給人光明的希望,魯迅便是其一。魯迅的童年生活奇趣繁多,少年時憤然棄醫從文,揮筆鑄文章,以期喚醒精神上蒙病之人。而《朝花夕拾》是最能詮釋魯迅心路歷程的作品,我尤為喜愛。

  《朝花夕拾》,此書原名為《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十篇回憶性散文。前七篇主要寫了魯迅的紹興家庭與私塾生活,後三篇敘述了魯迅遷居南京、留學日本、回國從文這一過程的所見所聞與感悟。當然,本書不只是回憶往事那樣簡單,此書還飽含著魯迅對親友師長的懷念、揭露社會的醜惡現狀、愛國憂國的情懷……內容豐富,情感真摯。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篇章莫過於《藤野先生》了。平易近人、樸素偉大的藤野教授,魯迅心裡是十分敬佩他。還有魯迅棄醫從文轉折點的著名事件——幻燈片事件。此事為魯迅在日本留學時與同學看日俄戰爭的影片,其中有一位中國人給俄國人當偵探,而被日本軍捕獲。正要槍斃時,在場的一些中國人與日本人,除了魯迅,都拍手叫好。此時,魯迅的心一陣刺痛,中國人的病其實不在身體而是在精神上,於是棄醫從文。

  看到此,讓人焦慮萬分。身為一名中國人,怎麼能為自己同族的人被殺而感到快樂呢?真為以前飽受欺辱的中國而感到悲傷。曾經的中國,是那樣的腐朽不堪,有戰爭,有封建舊俗,都壓迫著苦不堪言的人民。於是中國人也自暴自棄,麻木不仁。魯迅用文字,就似鋒利的刀刃,直擊人們的靈魂;就似一盞濁夜的明燈,告訴新青年們光明的所在。我敬佩魯迅,敬佩他那“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超然境界。

  手中的樹葉被風吹亂,我的思緒也翻轉不止,回想現今,中國已迅速發展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國家,人人都過上了幸福生活。再看《朝花夕拾》,不禁為之感動。轉過頭來,望向前方,心裡想著魯迅的名言——青年應當有朝氣,敢作為!向著光明奔跑,永不止歇!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14

  在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魯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組成,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成長道路。在回憶往事的基礎上,魯迅對當時的社會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使它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是現代回憶性散文的典範之作。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之後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開頭的幾段寫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之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台學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教師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構成了鮮明的比較,表現了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表達了魯迅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15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個暑假,我收貨了很多知識,吸取了很多教訓,明白了很多道理,就是因為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

  朝花夕拾這本書,是魯迅先生對童年瑣事的回憶。書中的諷刺,抨擊,嘲笑,都是表達了魯迅對舊社會的不滿,充分表現了魯迅先生想讓中華民族復興,社會進步的思想。

  書中的《五猖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開始寫了作者對五常會的盼望、喜愛與期待,但正當作者想去參加觀看的時候,卻被父親攔住,逼迫他背《鑑略》,作者字裡行間透露著他當時的無奈與憂傷,把孩童時期的心裡思想,酣暢淋漓的表現了出來,讓讀者不禁回憶起了兒時的時光。作者把自己當時的心理描寫的非常詳細,透過許多細節描寫,反映了兒時作者就對這種教育十分不滿,藉此文章,強烈反應了作者對封建強權教育扼殺孩童天性行為的譴責,更是表達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憎惡與仇恨。

  還有一篇《藤野先生》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開篇就敘述了清朝留學生在日的行為,反映出他們與國內的人們一樣,思想麻木,毫無民族情感。透過與藤野先生的相處事件側面反映出藤野先生的正直,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人格。借用在學校看到的影像揭露出,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表達了他心裡懷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作者表明要改變中國的命運,必須要改變他們的精神狀態。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緩的筆調記述了魯迅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片段,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師友的摯誠懷念,寄予了對現實的思考。

  讀了這本書,我讀懂了魯迅的童年生活,也思考著自己的童年生活。魯迅先生的作品意義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險惡,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勵著我們不斷進步,奮勇向前。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16

  “我是常不免於弄弄筆墨的,寫了下來,印了出去,對於有些人似乎總是搔著癢處的時候少,碰著痛處的時候多。萬一不謹,甚而至於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於得罪了“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之流,可就危險已極。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大腳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渾身發熱之後,做一封信登在報紙上,廣告道:“看哪!狗不是仇貓的麼?魯迅先生卻自己承認是仇貓的,而他還說要打‘落水狗’!”這“邏輯”的奧義,即在用我的話,來證明我倒是狗,於是而凡有言說,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說二二得四,三三見九,也沒有一字不錯。這些既然都錯,則紳士口頭的二二得七,三三見千等等,自然就不錯了。”

  魯迅的《兔和貓》的側重點明顯不在於“毒死”貓,而在於“不修善”。然而,群眾或者好事者的目光總是集中到“毒死”上面——這一點是可以解釋的。用勒龐的《烏合之眾》的理論,群眾能接受的思維都是形象的,也就是說畫面感越強、越不需要思考的內容,他們記得越多越牢靠。顯然,“毒死”這個動作有著強烈的形象意味,而“不修善”這個層面並不浮於表面,是需要思考深究的,但這往往為群眾或好事者忽視,或者有意忽視。再加上,群眾的邏輯推演能力幾乎是沒有的,經過所謂的名人或者名教授或者“負有指導青少年責任前輩”的故意引導,用些車軲轆邏輯好像真的能把一個人變成一條狗。如果魯迅是狗,即使他說二二得四,那必然是錯的了,而那些反對他的紳士說二二得七則必然是對的。這簡直與《1984》中關於“自由就是2+2=4的自由”何其相似!

  真理並不在客觀中,而在娛樂輿論中!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17

  這篇早已看了不知多少遍。拋開一眾文字分析,自己對這位長媽媽是喜歡的。她對孩童的愛意是真切的,說明她本性純善,因此她身上的那些個缺點好像也因此變得可愛。想想自己家中,或許也還有著這樣的老人,喜歡絮絮叨叨,喜歡說點小話,對神靈心懷敬畏,但這些都掩不了不他們對晚輩們的疼愛。因此有時候雖然可能覺得煩,但也並不是不可忍受。

  不過,究其原因,讀者會對人物抱有何種觀感,很大程度也取決於作者的描繪。正是因為先生對這位兒時保姆懷著真切的愛意,才能讓讀者也喜歡上她。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記得以前的摘抄本上還有專門抄下這段話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18

  迎神賽會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殺之權的,——不,這生殺之權四個字不大妥,凡是神,在中國彷彿都有些隨意殺人的權柄似的,倒不如說是職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罷,就如城隍和東嶽大帝之類。那麼,他的鹵簿中間就另有一群特別的角色:鬼卒、鬼王,還有活無常。

  凡有一處地方,如果出了文士學者或名流,他將筆頭一扭,就很容易變成“模範縣”。

  人是大抵自以為銜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們只能騙鳥,若問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想到生的樂趣,生固然可以留戀;但想到生的苦趣,無常也不一定是惡客。無論貴賤,無論貧富,其時都是“一雙空手見閻王”,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罰。

  然而那又究竟是陰間,閻羅天子、牛首阿旁,還有中國人自己想出來的馬面,都是並不兼差,真正主持公理的腳色,雖然他們並沒有在報上發表過什麼大文章。當還未做鬼之前,有時先不欺心的人們,遙想著將來,就又不能不想在整塊的公理中,來尋一點情面的末屑,這時候,我們的活無常先生便見得可親愛了,利中取大,害中取小,我們的古哲墨瞿先生謂之“小取”雲。

  凡“下等人”,都有一種通病:常喜歡以己之所欲,施之於人。雖是對於鬼,也不肯給他孤寂,凡有鬼神,大概總要給他們一對一對地配起來。無常也不在例外。

  至於無常何以沒有親兒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釋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兒女一多,愛說閒話的就要旁敲側擊地鍛成他拿盧布,所以不但研究,還早已實行了“節育”了。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19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假期裡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初讀《朝花夕拾》不覺得這像一本名著,反而像是你跟你的好友聊家常一般,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華麗的語句。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一個以筆代槍,同惡勢力不屈抗爭的偉大斗士,此刻成了一個遠遊歸來的慈愛溫和的長者,在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和心靈的家園中輕輕拂去歲月的積塵,而後,氣定神閒地娓娓道出一個個生動清晰的故事,一個個鮮活形象的人物——長媽媽、衍四太太、五猖會上的無常、百草園中的美女蛇……

  在這個搖曳多彩的記憶裡,我最愛留戀徜徉的便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充滿了生趣的小小百草園。

  幼時的魯迅,不時到園裡的泥牆根去捉蟋蟀,常常拔起何首烏接連不斷的根,為貪嘴而去摘帶刺卻酸的覆盆子。童心總是充滿無窮的好奇和探究的渴望,小小的百草園給了他無盡的歡樂,幼嫩的心靈也因此變得新鮮透亮。

  讀《朝花夕拾》,我也真正領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樸的鄉民給了幼年魯迅美和愛的啟蒙,使他擁有了一顆豐富細膩而嚮往美好的心靈,並絲毫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變得粗糙麻木。以致二十多年後當他回憶起故鄉的舊事與童年的樂園,哪怕是對其中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滿了深深的眷戀。

  魯迅先生留存於世的諸多作品,《吶喊》《野草》《故事新編》等,今天讀來依然令人難以釋懷。在如今物慾橫流的塵世中,人們夜以繼日地為名利而奔波勞累,為情感而困惑煩惱,又有多少人早已忘記了花草的芬芳,鳥兒的啁啾,忘卻了人始終是來自自然而又歸於自然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規律呢?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裡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裡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裡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裡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裡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

  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20

  隨手翻開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字裡行間感慨著年少輕狂。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為《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魯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朝花夕拾》,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這本書,是魯迅在風燭殘年的歲月中寫下的。他老了,回憶著當初的一點一滴,心裡還是會有當初天真爛漫的感情吧。晚年回想著小時候的事情,想必也別有一番風趣吧。如同在清晨盛開的花朵傍晚去摘取一樣,雖然開放時的嬌豔已經退去,但夕陽的映照更為它平填了一份神秘與美麗。我的神思似乎飄向那份年幼童真的時光。

  在《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中,我感受到了百草園的無限樂趣,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正形成對比,魯迅用文字寫出了以前的無憂無慮,寫出了在三味書屋的乏味,很好的體現了他對舊時私塾的不滿。

  我讀著這些文章,似乎看到了年幼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時鑽進了百草園,捉昆蟲,摘野果……那份自在與快樂,在書的這頭的我都可以體會得到。他之所以能寫出這些,正因為他對自由的嚮往和對熱愛自然的童趣。

  還記得我小時候,也擁有同樣的美麗的童年呢。我喜歡奔跑在小路上,就算是盲目地跑著,也會因為風在耳旁吹過的聲音感到興奮與充實。我也喜歡藏起來,看著夥伴和父母找我的焦急身影竊笑,然後再靜靜地走到他們背後,若無其事地拍拍他們肩膀……。

  幼時的時光已走遠,留下的只有回憶,童年真的很讓人懷念呢……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21

  “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為最惡的心,應該墜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二十四孝圖》

  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讓人很有感觸。雖然是白話文,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在初一時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那個本應該是個快樂的童年卻籠罩在那封建社會里,時不時透露出些迂腐的氣息。於是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罵得淋漓盡致,罵得溫和婉轉。他的心思誰人都難猜。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的家境正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與魯迅生活的時代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有暖氣,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我們有空調,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我們可以吃到很多魯迅那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然而,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還不夠生趣!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就更不用說了……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想不起來了。

  再接觸到《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讓我感到魯迅先生是一個多麼可愛的人。長媽媽這個角色,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習俗。像要在新年的的早晨對她說恭喜,然後還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亂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最喜愛的隱鼠。因此,那是的魯迅不怎麼喜歡她。呵呵,這個粗俗、守舊的婦女卻做了些讓人對她刮目相看的事——買《山海經》。在長媽媽知道“我”喜歡《山海經》後,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在這裡,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人格。對長媽媽,他說不出敬愛,也說不出仇恨。也許說這是他善良,抑或是說這是他憂鬱。因為,文字的創造者賦予了文字的內心一種更加深厚的感情。表面或許是你看到的樣子,內在卻是你難琢磨的。

  放開心去想,放開心去看,你會在這本書裡看到另外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只屬於那時候魯迅一個人的。讓我們敞開心扉,去體會體會。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22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讀書的讀書筆記 篇23

  讀這本書的原因很有趣,孩子上語文輔導課時,我旁聽。正巧老師講的就是這本書中的《阿長與山海經》。老師很生動形象地講述著,激起了讀這本書的興致。索性這個月就看它了。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的名字一樣,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裡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比如範愛農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像在渺視。又比如“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這就是魯迅在描寫人外貌特徵和習性時的特別手法。他可以生動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特點,又增加了幽默感。魯迅不管是對他人的讚揚或批評以及對那人的各種看法,都豪不掩飾地寫出來。因此,我比較喜歡他的文章。例如〈阿長與山海經〉。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長媽媽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討厭她,特別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極不好,但她也懂得許多有趣的禮節,是我不耐煩的。之後,她給我講“長毛”欺壓百姓的殘忍故事,她偉大的神力讓我敬佩。然後,在我極度渴望者〈山海經〉時,阿長為我買來。我又一次對她敬佩。最後,她辭了人世,我默默為她祈禱。文章透過一次一次對她態度的轉變,突出了阿長的樸實。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著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裡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裡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裡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裡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裡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

  讀著讀著,我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小時候,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秘的地方,看著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逼得小夥伴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裡,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讀《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

  《朝花夕拾》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鬱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感受得到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