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果榕

藥材名稱:茵芋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卑山共(《吳普本草》),莞草、卑共(《別錄》),茵蕷(《千金方》),因預(《綱目》)。

基源:為芸香科茵芋屬植物茵芋的莖葉。

原植物:茵芋Skimmia reevesiana Fortune(S.japonica Lindle.;S.fortunei Master),又名黃山桂(植物分類學報)。

歷史:本品最早見於《本經》謂:“味苦、溫。主五藏邪氣。”《別錄》謂:“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圖經本草》記載較詳,謂:“茵芋出泰山川穀,今雍州、絳州、華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莖赤,葉似石榴而短厚,又似石楠葉,四月開細白花,五月結實,三月、四月、七月採葉連細莖陰乾用,或雲日干。”《綱目》謂:“《千金》、《外臺》諸古方,治風癎有茵芋丸,治風痺有茵芋酒,治婦人產後中風有茵芋膏。風溼諸方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風妙品,而近世罕知,亦醫家疏缺也。”茵芋在中國曆代本草中,記載頗多,為什麼到明代,便成為“近世罕知”,是否和: ①茵芋對生境條件需求頗嚴,生長不普遍。 ②含有一定的毒性等有關。

形態:常綠小灌木,高36~80cm;分枝。葉常集生於枝條上部,互生,革質;葉柄長4~7mm,常為淡紅色;葉片狹長圓形或長圓形,兩端漸尖,長7~11cm,寬2~3cm,全緣,有時中部以上有疏離而淺裂的缺刻,上面中脈凸出,密被微柔毛,有腺點,側脈不明顯。圓錐花序,頂生,常為兩性,花白色,極芳香,5基數;萼片寬卵形,邊緣被短緣毛;花瓣長圓形,長3~5mm,端圓或鈍,覆瓦狀排列,互不等大,無毛,有腺點;雄蕊5,與花瓣等長或較長,插生於子房基部四周,花絲線形,不被毛;子房近圓球形,花柱比子房短,柱頭頭狀,4~5室。果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0~1.5cm,厚0.8~1.1cm,紅色,2~4室,稀為5室,有核2~3,三角形,長約8mm。花期4~5月,果熟期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553頁.圖2836)

生境與分佈:生長於土壤肥沃,陰溼的林下和坡地,分佈於長江以南各地。

化學性質

葉中含茵芋鹼(Skimmianine)。

參考文獻

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