藨寄生

藥材名稱:魚眼草

名稱出處:《滇南本草》

概況

異名:星莠草、星宿草(《滇南本草》整理本),三仙菜(《雲南中醫驗方》),地胡椒、鼓丁草(《雲南中草藥》),蚯疽草(《陝西中藥名錄》)。

基源:為菊科魚眼草屬植物魚眼草的全草。魚眼草屬全世界5~6種;中國產3種,皆入藥。

原植物:魚眼草〔Dichrocephala integrifolia(L.f.)O.Ktze.;Hippia integrifolia(L.f.)O.Kftze.〕

形態:一年生草本,直立或鋪散,高12~50cm。莖粗壯,不分枝或分枝,被白色絨毛。中部葉具翅,葉柄長1~3.5cm;葉片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3~12cm,寬2~4.5cm,大頭羽裂,頂裂片寬大,寬可達4.5cm,側裂片1~2對,常對生或有偏斜,基部漸狹;莖中部向下或向上葉漸小,同形,基部葉常不裂,卵形;全部葉邊緣重鋸齒或缺刻狀,少有規則圓鋸齒,兩面被稀疏短柔毛,背面沿葉脈較密。頭狀花序小,球形,徑3~5mm,生莖枝頂,組成疏鬆或緊密的傘房狀花序或傘房狀圓錐花序;花序梗纖細,長0.2~3cm;總苞小,總苞片1~2層,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膜質;緣花多層,雌性,花冠極細,線形,長約0.5mm,頂端2齒,紫色;中央兩性花,少數,黃綠色,與雌花近等長,頂端4~5齒。瘦果倒披針形,壓扁,邊緣脈狀加厚;無冠毛或兩性花瘦果頂端具1~2個細毛狀冠毛。花果期3~6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4卷.80頁.圖版25∶1-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2000m的山坡、山谷、林下、草地或水溝邊。分佈於陝西、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亞洲和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有分佈。

藥性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溼,祛翳。

主治:瘧疾,痢疾,腹瀉,肝炎,婦女白帶,目翳,口瘡,瘡瘍。 ①《滇南本草》:“治小兒臟腑積熱,瀉綠水者,搗汁,乳燉服。或搗汁點水酒服,截瘧。” ②《雲南中草藥》:“清熱解毒。治肝炎,小兒消化不良,夜盲,瘡瘍。” ③《貴州藥用植物名錄》:“清熱除溼,解毒去翳。治疔瘡,眼翳,小兒口瘡,婦女白帶。” ④《雲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痛,止瀉。治感冒高熱,腹瀉,肝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雲南中醫驗方》:“治痢疾:魚眼草3g,搗爛,用開水沖服。” ②《彝藥志》:“治癰瘍潰後生蛆:用鮮魚眼草60g,煮爛,敷於潰破有蛆蟲處。一時蛆蟲自然滾出,待蛆蟲除盡,再用鮮品搗爛敷於潰處。1日1換,傷口自愈。” ③《彝藥志》:“治毒蛇咬傷:用鮮魚眼草50g,生甘草50g。甘草先煎20分鐘,取煎汁放置。再將鮮品搗碎,合併甘草煎汁一起敷傷口。” ④《陝西中草藥》:“治淋病:魚眼草15g,椿白皮30g,水煎加白糖服。” ⑤《陝西中草藥》:“治黃疸型肝炎:魚眼草30g,茵陳60g。水煎服。” ⑥《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子宮脫垂,脫肛:用魚眼草搗爛加淘米水、豬油,用芭蕉葉包裹後,置於炭火上烘燻。10分鐘後,待藥稍冷再包敷於患處。” ⑦《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小兒感冒高燒,肺炎,瘧疾,牙痛,夜盲症:魚眼草6~15g,水煎服。” ⑧《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皮疹,溼疹:魚眼草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患處。” ⑨《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治水疔,瘡毒,風溼病:魚眼草9~15g和紅糖搗爛外敷。” ⑩《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治眼目紅腫:魚眼草9~15g煎服。” ⑾《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治抽風:魚眼草9~15g煎服,或研末做成丸藥服。” ⑿《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治小兒臟腑積熱,瀉綠水:用魚眼草9~15g,搗汁燉乳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