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脂

藥材名稱:通草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通脫木(《本草拾遺》),寇脫(《山海經》),蔥草(《本草匯言》),白通草(《藥性切用》),通花(《草木便方》),大通草(《四川中藥志》),通花五加(《湖南藥物志》)。

基源:為五加科通脫木屬通脫木的莖髓。通脫木屬為中國特產屬,僅2種。

原植物:通脫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Hook.)K.Koch

歷史:通草又名通脫木,始載於《本草拾遺》,雲:“通脫木,生山側。葉似草麻,心中有瓤,輕白可愛……。”《圖經本草》載:“生江南,高丈許,大葉似荷而肥,莖中有瓤,正白者是也。”所述與本品相符。

形態:灌木,高可達6m。莖木質而不堅,中有白色的髓,幼時呈片狀,老則漸次充實,幼枝密被星狀毛,或稍具脫落性灰黃色絨毛。葉大,通常聚生於莖的上部,掌狀分裂,5~11裂,裂片深可達中部,有時僅淺裂,裂片有時具2~3小裂片,基部心形,先端鈍尖,長50~75(~100)cm,寬50~70(~90)cm,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密生白色星狀絨毛,邊緣全緣或有疏鋸齒;葉柄粗壯,長30~50cm,無毛;托葉2,膜質,線形較大,和葉柄基部合生。圓錐花序長50cm或更長,多分枝,長15~25cm;傘形花序直徑1~1.5cm,有多數花,花小,有柄;苞片披針形,密生白色星狀絨毛;花瓣4,白色,卵形,外面密生星狀厚絨毛;雄蕊4;花盤微突;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離生。核果狀的漿果近球形而扁,外果皮肉質,硬而脆。花期10~12月,果期次年1~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027頁.圖3783)

生境與分佈:生於向陽土質肥厚的山麓,海拔數十米至2800m,也常見栽培於庭園中。分佈於北自陝西(太白山),南至廣東、廣西,西起雲南西北部(麗江)和四川西南部(雷波、峨邊),經貴州、湖南、湖北、江西而至福建和臺灣。

生藥

栽培:宜生於溫暖潮溼而有陽光照射的環境,適於深厚、溼潤的肥沃土壤。用分株繁殖,於冬季挖傷部分地下莖,促使第2年萌生較多新苗,至第3年早春萌芽前帶土移栽,按行株距1.3m開穴定植,每穴栽苗1株。栽後,注意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每年早春或初冬,結合鬆土,追施堆肥1次。亦可用種子播種育苗。

採集:通常於秋季割取2~3年生植物的莖幹,截段,趁鮮用細木棍頂出莖髓,理直後晒乾。藥材產於貴州、雲南、四川、湖北、湖南、廣西、臺灣。

鑑別:莖髓圓柱形,長短粗細不等,一般長30~40cm,直徑1~2.5cm;表面白色或淡黃色,有淺縱溝紋。體輕,質鬆軟,稍有彈性,易折斷,斷面平坦,有銀白色光澤,中央有直徑為0.3~1.5cm的空洞或半透明圓形的薄膜。商品“方通”系將通草作縱向旋刨而成的厚約0.5mm的薄片,再切成約10cm見方的片狀物,表面白色微有光澤;“通絲”則為細長碎紙片狀,寬約3~5mm,長短不等。本品無臭,無味。以條粗、色白潔、有彈性者為佳。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脂肪1.07%,蛋白質1.11%,粗纖維48.73%,戊聚糖5.83%。尚含糖醛酸28.04%,其中一部分存在於聚β-D-半乳糖醛酸。另含溶於NaOH溶液的多糖,其水解產物中含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糖和木糖。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