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茄子
藥材名稱:烏桕木根皮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烏桕木(《唐本草》),卷子樹(《植物名實圖考》),卷根白皮(《草木便方》),卷子根(《分類草藥性》)。
基源: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的根皮。烏桕屬全世界約120種,中國約10種。
原植物:烏桕Sapium sebiferum(L.)Roxb.(Croton sebiferum L.)
歷史:烏桕木始載於《唐本草》,雲:“生山南平澤,樹高數仞,葉似梨、杏。五月開細花,黃白色,子黑色。《本草拾遺》謂:“葉可染皁,子可壓油,然燈極明”。《本草衍義》雲:“葉如小杏葉,但微薄而綠色差淡。子八、九月熟,初青後黑,分為三瓣”。《綱目》雲:“氣味苦,微溫,無毒”,又云:“南方平澤甚多。今江西人種植物,採子蒸煮,取脂澆燭貨之。子上皮脂,勝於仁也。”以上引述均指本品。
形態:落葉喬木,高達15m,有乳汁。樹皮灰色,幼枝淺灰黃色,無毛。單葉互生,具長柄,葉柄長2.5~6cm,頂端有2腺體;葉片菱形至寬菱狀卵形,長和寬約為3~9cm,先端長漸尖或呈尾狀,基部寬楔形,上面淡綠色,下面初時粉白,後漸變黃綠色,兩面無毛。花單性,雌雄同株,無花瓣及花盤,穗狀花序頂生,長6~12cm,最初全為雄花,隨後有1~4朵雌花生於花序基部;雄花小,萼杯狀,3淺裂,雄蕊2,稀3,花絲分離;雌花具梗長2~4mm,著生處兩側各有近腎形腺體1,花萼3深裂;子房光滑,3室。蒴果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1.5cm,成熟時黑褐色,室背開裂為3瓣。種子近圓形,黑色,外被白色蠟質層。花期6月,果期11月。(圖見《中國藥用植物誌》第2冊.圖89)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雜木林中或河灘溝谷地帶。分佈於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日本、印度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暖向陽環境,耐潮溼,適於土層深厚、溼潤肥沃的土地。種子繁殖,秋末或初春播種,按行距30cm開溝條播,覆土2~3cm,蓋草保溼。為促使種子萌發,播前將種子浸於草木灰水中24小時,進行脫蠟後播入,每畝用種子約10kg。出苗後,結合鬆土除草進行間苗,保持株距10~15cm。適當追肥1~2次。第2年早春或晚秋移栽定植,按行株距3×3m穴栽。栽後注意培育管理。亦可利用根櫱苗分株繁殖。
採集:全年可採,將根皮剝下,除去栓皮,晒乾。也有用莖皮。藥材產於廣東、廣西、福建、江蘇、浙江、山東、安徽、江西、湖南、貴州、甘肅、四川及雲南。
鑑別:根皮長槽狀或筒狀,長10~40cm,厚約1mm;外表面淺黃棕色,有細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栓皮薄,易呈片狀脫落,內表面較平滑,黃白至淺黃棕色,具細密縱紋。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味微苦澀 以條大、皮厚者為佳。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根皮含花椒油素(Xanthoxylin)[1]。樹皮中含三萜成分為:莫雷亭酮(Moretenone)、3-Epimoretenol‘莫雷亭醇(Moretenol)。尚有3,3’-甲基鞣花酸[2]、3,4二-0-甲基鞣花酸和烏桕萜酸(Sebiferic acid)[1]。
參考文獻
[1]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32 。
[2]慶祝上海醫科大學藥學院成立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彙編 19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