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img src="/uploads/baike/9/bc0343.gif"/>魚
藥材名稱:硃砂蓮
名稱出處:《廣西中藥志》
概況
異名:一點血(《廣西中藥志》)。
基源: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大葉馬兜鈴的塊根。
原植物:大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Aristolochia shimadai Hayata),又名南木香(雲南),香裡藤(福建),痢藥草(臺灣)。
形態:多年生藤本,根塊狀,橫走,1~3個相連;莖長約1.5m,具7條縱紋,幼枝及嫩葉被柔毛。葉互生,卵圓形,長4~11cm,寬3~11.5cm,全緣,先端鈍尖,基部心臟形,兩側圓耳狀,基出脈5條;葉柄長2.5~7.5cm。短總狀花序腋生,花柄長約1cm;花下垂,花萼管狀,長約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內壁有2撮短柔毛,頸部收縮,彎曲,內側有柔毛,上部側向開放,呈喇叭狀,暗紫色,有5條脈狀,先端平截或微凹;雄蕊6,與花柱結合;花柱6裂,柱頭不明顯,子房長柱狀,有6稜,長約8mm,下位,6室。花期2~3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914頁.1837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灌叢中。分佈於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生藥
採集:冬季採挖塊根,洗淨,晒乾或鮮用。
鑑別
性狀:塊根紡錘狀,長達14cm,直徑至8cm,有多數疣狀突起;表面淺棕色,有不規則的皺紋,並有少數殘留的根鬚。質堅硬,斷面淡暗赭色,粉質。氣特異。
理化:①硃砂蓮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少許,加濃氨水潤溼後加乙醇浸泡並振搖,濾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Ⅰ)苯-丙酮甲酸(8:2:0.25)或(Ⅱ)氯仿-甲醇濃氨水(82.0.25)為展開劑,以馬兜鈴酸為對照。展開後,置可見光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5-1); ②硃砂蓮栽培品與野生品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20g,用95%的乙醇500ml提取,提取液回收乙醇至100ml,點於矽膠G-CMC板上,以苯甲醇醋酸(5∶0.80.2)或甲醇-乙酸乙酯(1∶9)為展開劑,以馬兜鈴酸A為對照。展開後,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5-2)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兩種抗菌有效成分,硃砂蓮甲素即大黃素(Emodm),硃砂蓮乙素即大黃素甲醚(Physcion)[1]。根中分得兩種新的阿樸啡生物鹼,為硃砂蓮素(Tuberosinone)和硃砂蓮甙(Tuberosinone-N-β-D-glucoside)。另分得馬兜鈴酸-A和馬兜鈴酸-C[2]。
參考文獻
[1] 陝西新醫藥 1972;(5):36。
[2] 化學學報 198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