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冠草

藥材名稱:赤楊

名稱出處:《中藥大辭典》

概況

異名:水柯子(臺灣),木拔樹、木瓜樹、水冬果(山東)。

基源:為樺木科榿木屬植物日本榿木的葉及樹皮。榿木屬全世界約40種,中國約7種有4種入藥。

原植物:日本榿木Alnus japonica(Thunb.)Steud.

形態:喬木,一般高6-15m,較少高達20m;樹皮灰褐色,平滑;枝條暗灰色或灰褐色,無毛,具稜;小枝褐色,無毛或被黃色短柔毛,有時密生腺點,芽具柄,芽鱗2枚,光滑。短枝上的葉倒卵形或長倒卵形,長4~6cm,寬2.5~3cm,頂端驟尖,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很少微圓,邊緣具疏細齒;長枝上的葉披針形,較少與短枝上的葉同形,較大,長可達15cm,上面無毛,下面於幼時疏被短柔毛或無毛,脈腋間具簇生的髯毛,有時具腺點,側脈7~11對;葉柄長1~3cm,疏生腺點,幼時疏被短柔毛,後漸無毛。雄花序2~5枚排成總狀,下垂,春季先葉開放。果序矩圓形,長約2cm,直徑1~1.5cm,2~8枚呈總狀或圓錐狀排列;序梗粗壯,長約10mm;果苞木質,長3~5mm,基部楔形,頂端圓,具5枚小裂片。小堅果卵形或倒卵形,長3~4mm,寬2~2.5mm;果翅厚紙質,極狹,寬及果的1/4。花期早春,果期7月。(圖見《中國樹木分類學》.158頁.圖112)

生境與分佈:生幹山坡林中、河邊、路旁。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原蘇聯、日本、朝鮮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春、秋季採收。

化學性質

含羽扇烯酮(Lupenone)、α-香樹脂醇(α-Amyrin)、β-香樹脂醇、粘黴烯醇(Glutin-5-en-3-ol)[1]、蒲公英賽醇(Taraxerol)、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2]等三萜化合物以及β-谷甾醇、二十七烷(Heptacosane)、脂肪族醇[1]和焦性兒茶酚鞣質[3]。

參考文獻

[1] CA 1972;76:83576k。


[2] CA 1969;70:84951s。


[3] CA 1949;43:88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