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麻黃
藥材名稱:海人草
名稱出處:《現代實用中藥》
概況
異名:鷓鴣菜(《漳浦縣誌》)。
基源:為鬆節藻科海人草屬植物海人草的全藻體。
原植物:海人草Digenea simplex(Wulf.)C.Ag.(Conferva simplex Wulf.)
歷史:中國古代醫學文獻中用於驅蛔蟲。在《現代實用中藥》、《眼科錦囊》中,亦記載為驅蛔蟲及治蛔蟲疳眼病用。日本人將中國古代藥物文獻上所載的“鷓鴣菜”一名誤用為海人草Digenea simplex而中國過去的書刊上也曾有錯誤的引用。
形態:藻體叢生,高5~25cm,暗紫紅色,千後變綠或灰色,軟骨質,為不規則的叉狀分枝。固著器為盤狀。枝圓柱狀,頂端似狐尾,全體密被毛狀小枝,但莖部因小枝早期脫落而裸露。小枝的圍軸細胞8~10個。四分孢子囊位於小枝的頂端膨大部分,螺旋狀排列。囊果卵圓形,無柄,生於小枝的上部或中央部分的側面。(圖見《中國經濟海藻志》.圖版X.85.圖48)
生境與分佈:生於大幹潮線下2~7m深處的珊瑚碎塊上。分佈在中國臺灣及南海諸島。日本,太平洋東岸,大洋州,大西洋以及印度洋,紅海,地中海等地均有分佈。為泛熱帶性海藻。
生藥
採集:3~8月採收藻狀。
鑑別:藻體圓柱狀,數回叉狀分枝,直徑3~7mm,灰綠色略帶棕色,密被毛茸狀的小枝,狀如狐尾,基部小枝常脫落。質堅韌。具特異的海藻氣,味鹹而有粘性。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海人草酸(α-Kainic acid)、α-異海人草酸(α-Allokainic acid)、揮發油、瓊脂、多糖、甘油酸的甘露糖甙、氨基酸、肽、有機酸等,含碘0.2%,甜菜鹼。尚含半乳糖、6-甲氧基半乳糖、3,6-脫水半乳糖、木糖和葡萄糖。脂肪酸有棕櫚酸、肉豆蔻酸、油酸、二十碳烯二酸、亞麻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硬脂酸和十六烷酸[1~3]。
參考文獻
[1] 植物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41:649。
[2] 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36。
[3] Carbohydr Res 1983;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