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魚藤

藥材名稱:白櫟蔀

名稱出處:《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誌》

概況

異名:白櫟(《浙江藥用植物志》、《雲南植物誌》),白柴蒲樹、澤慄(浙江)。

基源:為殼鬥科櫟屬植物白櫟的果實蟲癭。櫟屬全世界約300種,中國約110種。

原植物:白櫟Quercus fabri Hance,又名小白櫟青岡樹(雲南)。

形態:落葉喬木,高達25m。小枝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絨毛。葉柄短,長3~5mm,被棕黃色絨毛,葉片倒卵形至橢圓形狀倒卵形,長7~15cm,寬3~8cm,頂端鈍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波狀鈍齒,幼時有灰黃色絨毛,老時葉面疏生毛或無毛,背面被灰黃色星狀絨毛,側脈8~12對。殼鬥碗形,包圍堅果約1/3,直徑0.8~1.1cm,高4~8mm;苞片小,卵狀披針形,在口緣處伸出。堅果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卵形,直徑0.7~1.2cm,高1.7~2crn,無毛,果臍微凸起。花期4月,果期10月。(圖見《浙江藥用植物志》.上冊.170頁.圖179)

生境與分佈:生於丘陵地的山坡林中,分佈於長江流域及華南。

化學性質

殼鬥、樹皮均含鞣質,種子含澱粉30%。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