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史
[拼音]:Fu Yiling
中國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經濟史學主要奠基者之一。原名家麟,筆名休休生。福建福州人。1911年5月29日(宣統三年五月初二)生。193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1933年發表《秦漢之豪族》等論文,開始步入史壇。1935年赴日本法政大學研究院攻讀社會學,博覽中國古籍,兼收幷蓄經濟學、社會學知識。1937年夏回國。抗戰爆發後,積極投身救亡運動。1941~1945年,先後應聘到邵武協和大學、閩清福建學院、南平省立師專等校任副教授、教授。他致力於中國經濟史,特別是農村經濟史的研究,從社會史的角度研究經濟,從經濟史的角度剖析社會。他以初步學習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的體會,吸收傳統學術和日本史學、西方社會學、經濟學、民族學的長處,注重民間記錄的蒐集,進行社會調查,先後編著出版了《福建省農村社會經濟參考資料彙編》(1942)、《福建佃農經濟史叢考》(1944)兩書。後者是中國社會經濟史學開拓時期的力作之一,很快被介紹到日本,成為戰後日本史學界重建中國史學方法論的來源之一;而後又傳播到美國,成為美國五、六十年代新漢學研究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1946年1月,傅衣凌在福建省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連續發表了徽州商人、洞庭商人、陝西商人、福建海商等系列論文。1947年寫成《清代中葉川陝湖三省地區的手工業生產形態》一文,首次提出手工業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在從事學術研究之餘,他參加愛國民主運動,於1947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0年,傅衣凌回廈門大學工作。歷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民盟福建省委副主委;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福建省社科聯副主任、顧問,福建省歷史學會會長;廈門大學副校長、文科學術委員會主任、古籍整理委員會主任、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主編、名譽主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50年代以來,他以探究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遲滯問題為核心,集中研究明清社會經濟史,發展了社會史和經濟史相結合的治學風格,建立了從研究新、舊兩種因素的矛盾變化來把握社會經濟的實質和把社會經濟構成和階級構成、階級鬥爭聯絡起來考察的基本構架,提出中國封建社會彈性論、鄉族論、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論等比較系統的獨到見解,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矚目和重視。1988年5月14日,逝世於廈門。編著有:《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1956)、《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1957)、《明清農村社會經濟》(1961)、《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1982)、《明清福建社會與鄉村經濟》(與楊國楨共同主編,1987)、《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古代部分第七冊(主編,1988)。遺著有:《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論綱》、《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