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根

藥材名稱:昆布

名稱出處:《爾雅》

概況

異名:綸布(《吳普本草》),海昆布(《山東中藥》)。

基源:為海帶科海帶屬植物海帶或翅藻科昆布屬植物昆布及裙帶菜屬植物裙帶菜的葉狀體。

原植物:作為藥用的昆布通常有3種:海帶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又名江白菜(旅大),昆布(藥物文獻和書刊上曾使用過的名稱)。昆布Ecklonia kurome Okam.,又名木屐草、五掌菜(福建),鵝掌菜(福建、浙江),吐血菜、面其菜、荒布(浙江),黑昆布(《中藥大辭典》)。裙帶菜Undaria pinnatifida(Harv.)Sur.(Alaria pinnatifida Harv.),又名海芥菜,佈菜(浙江),和布(日本古名),若布(日本今名)。

歷史:最早記載昆布的文獻是《爾雅》。在《爾雅》一書中有如下記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今青苔紫菜皆綸,此昆布亦似組恐即是也。”《別錄》中記載:“昆布生東海。”陶弘景雲:“今惟出高麗,繩把索之如卷麻,作黃黑色,柔韌可食。”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提到:“昆布生南海,葉如掌,大似萼葦,紫赤色。”李珣在《海藥本草》上則載稱:“其草(指昆布)順流而生,出新羅(即朝鮮)者葉細,黃黑色,胡人差之為索,陰乾,從舶上來中國。”李時珍在《綱目》中也提到:“昆布出閩、浙,大葉如菜。”故從古代文獻中可看出,古人所指的昆布,並不是一種,而是多種藻類。《爾雅》中的綸是指石萼、紫菜,組是指昆布。《海藥本草》、《別錄》所引的昆布部分是指海帶。部分是指昆布。《綱目》是指昆布。《本草拾遺》中所指的是掌狀蜈蚣藻(Grateloupia elliptica Holm.)。現市場上所用的昆布藥材主要包含海帶、昆布、裙帶菜、但較廣泛應用的是海帶。

形態:海帶為多年生大型褐藻。藻體為長條扁平葉狀體,褐綠色,革質,有兩條線的縱溝貫穿於葉片中部形成中帶部;一般長1.5~3m,寬15~25cm,最大者長可達6m,寬可達50cm。藻體區分為固著器、柄部和葉片三部分。固著器粗纖維狀,由數輪叉狀分枝的假根組成,假根末端有吸著盤。柄部粗短,圓柱狀,稍向上則形扁壓。柄的上部為葉狀體,葉片狹長,全緣具波狀折皺,最寬在全長的中部稍下處,頂端漸尖,基部鈍圓,中部稍厚,兩邊較薄。生長點在葉片基部靠柄處。成熟時,葉片兩面表皮產生成堆的單室孢子囊。(圖見《浙江海藻原色圖譜》.37頁)

生境與分佈:海帶生於海邊低潮線下2~3m深度的岩石上。人工養殖,生長在繩索或竹材上。海帶自然生長限於遼東和山東兩個半島的肥沃海區,但人工養殖的海帶已推廣到長江以南,浙江、福建甚至廣東地區。日本、朝鮮及原蘇聯的太平洋沿海都有分佈。海帶屬冷溫帶性海藻,為北太平洋西部的地方種類。

昆布的主要特徵在於:多年生大型褐藻。藻體為羽狀分裂的扁平體,輪廓略成扇形,革質,黑褐色,高30~100cm。分化為固著器、柄部及葉片三部分。固著器由二叉分枝的假根組成。柄部圓柱形或略扁圓形。葉片扁平,中央部分稍厚,兩側羽狀或復羽狀分枝,葉緣有粗鋸齒,葉面微皺縮。單室孢子囊群散生於葉片表面。(圖見《浙江海藻原色圖譜》.38頁)生於低潮線附近岩石上。分佈於浙江、福建。日本、朝鮮也有分佈。本種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溫帶性藻類。

裙帶菜的主要特徵在於:多年生大型褐藻。藻體為羽狀分裂的扁平體,棕褐色,柔革質,長約1~2m,寬可達1m。分化為固著器、柄部和葉片三部分。固著器為叉狀分枝的假根所組成。柄部圓扁壓,成熟時,柄部兩側生有重迭皺褶的孢子葉。葉片扁平,中部有從柄部延伸的縱向中肋,兩側羽狀分裂,葉緣無粗鋸齒。生長點在葉片基部靠近柄部處。單室孢子囊棒狀,密生於柄部的孢子葉上。(圖見《浙江海藻原色圖譜》.39頁)生於風浪不過大的低潮線以下1~4m的岩石上。分佈於遼寧、山東、浙江、福建沿海地區。日本、朝鮮也有分佈。本種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地方種類。

生藥

採集:夏,秋採收,由海中撈出,晒乾。海帶產于山東、遼寧等地,昆布產福建,裙帶菜產於浙江。

鑑別

性狀:①海帶乾燥葉狀體捲曲摺疊成團,或纏結成把。全體綠褐色或黑褐色,表面附有白霜。用水浸軟則膨脹成扁平的帶狀,長50~150cm,寬10~50cm,中部較厚,邊緣較薄而成波狀。質厚,革制狀而粘滑。手捻之不分層。殘存柄部扁圓柱狀。有腥氣,味鹹。 ②昆布捲曲皺縮成不規則團狀。全體黑色,表面附有白霜,質較薄。浸軟膨脹呈扁平的葉狀,長寬相近,15~26cm,厚約1.5mm,兩側羽狀深裂,裂片長舌形,邊緣有小齒。質柔滑,用手捻之可剝離為兩層。 ③裙帶菜全體棕綠色,質薄而脆,多已破碎。浸軟膨脹呈扁平的葉狀,中央有一筋肋,並溶出大量粘液如瓊脂樣,極易剝離為兩層。均以整齊、質厚、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性質

海帶含褐藻酸,褐藻澱粉,褐藻氨酸,甘露醇,脯氨酸,穀氨酸,天冬氨酸,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P及Ⅰ、Ca、Co、Fe等成分。尚含揮發油:油中含甲硫醇、三甲胺、丙酮、丙醛、甲酸、乙酸、癸酸、對-甲氧甲酚、苯甲醛、戊醛、糠醛、α-蒎烯、α-薴烯、牻牛兒醇、糠醇及丁香酚等[1],還含海帶多糖[2]。又含粗蛋白6%~20%,多種氨基酸及胺類。氨基酸中含量較高的有穀氨酸、天門冬醯胺。含色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纈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天門冬氨酸[3]、胱氨酸、賴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絲氨酸、蘇氨酸、酪氨酸、磺基丙氨酸(Cysteic acid)等。還含黃嘌呤(Xanthine)、鳥嘌呤(Guanine)、腺嘌呤(Adenine)、膽鹼、二氫碘酸組胺(Histamine dihydroiodate)、二碘酪氨酸(Diiodotyrosine)[4]、組胺501mg/kg[5]、活性成分海帶氨酸(Laminine)[6]。含碳水化合物約60%,其中主要為褐藻酸(Alginic acid)含量13%~32%,D-甘露醇(DMannitol)含量7%~33%[7],尚含半乳聚糖(Falactan)、海帶聚糖(Laminarin)、海帶多糖等。褐藻酸以遊離狀態或呈鈣鹽狀態存在,褐藻酸水解後經測定含D-甘露糖醛酸(D-Mannuronic acid)、D-甘露糖醛酸內酯、L-古羅糖醛酸(L-Guluronic acid)、L-古羅糖醛酸內酯[6]。含脂質0.5%,其中含軟脂酸、油酸、肉豆蔻酸、辛酸[8]。每100g幹品含胡蘿蔔素0.57mg,維生素B10.69mg,維生素B20.36mg,煙酸1.6mg[9]。含維生素C、D、P,尚含多種揮發性物質[4]。多種無機物質,總灰分19.36%。含Ⅰ0.22%~0.45%,野生種含量可超過1%。每100g含Ca1341mg,P221mg,Fe122mg[10]。另報道含K4.36%[9],Mn3.18%,T10.94%[11],Co22μg%,F1.89ppm[12]。尚含

、碘多以一和二碘乙酸形式存在,在糖中可能以碘醯化合物形式存在,碘的含量一般與藻齡成正比[6]。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799。


[2] 中草藥 1987;18(2):63。


[3] CA 1974;81:2534y。


[4] 屆訂和漢藥.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1980:718。


[5] 藥學雜誌 1983;103(6):633。


[6] 中草藥學.1976:126。


[7] Khim Prir Soedin 1972;8(5):596。


[8] 最新和漢藥用植物.廣州書店.1959:457。


[9] 中國藥用海洋生物.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


[10] 食品成分表.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95。


[11] CA 1975:82:167433m。


[12] CA 1959;53:744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