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根

介紹了劍麻的形態、生境與分佈、生藥、化學性質、藥性、臨床應用、起源、形態和特性、栽培、加工、用途、價值、藥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等。

劍麻在《現代本草綱目》

藥材名稱

劍麻

名稱出處

《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概況

基源:為百合科龍舌蘭屬植物劍麻的葉。

原植物:劍麻Agave sisalana Perr.ex Engelm.,又名菠蘿麻(海南)。

劍麻的形態

多年生草木。葉呈蓮座式排列,剛直,劍形,被白霜,後漸脫落而呈藍綠色,長1~5mm,中部最寬處10~15cm,表面凹,背面凸,葉緣無刺或偶而具刺,頂端有1硬尖,刺紅褐色,長2~3cm。圓錐花序粗壯,高可達6m;花黃綠色,花被管長1.5~2.5cm,花被裂片卵狀披針形,長1.2~2cm;基部寬6~8mm;雄蕊6,著生於花被裂片基部,花絲黃色,花葯丁字形著生;子房長圓形,3室,胚珠多數,花柱線形,柱頭稍膨大。蒴果長圓形,長約6cm,寬2~2.5cm,開花年限因環境條件、栽培技術而異,正常情況下,6~7年生的植株便可開花,花期多在秋冬季,若生長不良,花期也可延遲,開花和長出珠芽後植株便死亡,通常開花後不能正常結實,靠珠芽進行繁殖。(圖見《海南植物誌》.第4卷.156頁.圖1058)

生境與分佈

原產墨西哥,中國華南及西南各地有引種栽培。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葉。

化學性質

含新替吉甙元、海柯皁甙元,劍麻皁甙元(Sisalagenin),綠蓮皁甙元等多種甾體皁甙元[1]和Aspafilioside,Dongnoside,Chloromaloside,Diuranthoside等甾體皁甙[2,3]以及多糖類化合物[4]。

劍麻的藥性

功效:清涼解毒,排膿。

主治:癰腫瘡瘍。

用法用量:外用:鮮葉適量,搗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治癰腫瘡瘍:劍麻鮮葉搗敷患處。”

劍麻在《中國大百科》

龍舌蘭科(Agavaceae)龍舌蘭屬多年生草本,又名菠蘿麻。葉片似劍,故名。因劍麻纖維首次從墨西哥西沙爾港出口,又名西沙爾麻,葉纖維作物,是一種多年生熱帶硬質葉纖維作物,其原產墨西哥,現主要在非洲、拉丁美洲、亞洲等地種植。

拼音

Jiàn Má

外文和拉丁學名

外文:Agave sisalana, Leaf of Sisal Hemp-plant

拉丁學名:Agave sisalana Perr. ex Engelm.

起源與分佈

原產墨西哥尤卡坦半島。1845年傳入西印度群島,1893年傳入歐洲和亞洲,現分佈於南北緯30°之間。中國於1901年引入臺灣,1928年傳至海南,曾在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四川、浙江等省(自治區)南部種植。後因易遭寒害,漸被耐寒、豐產的龍舌蘭雜種第11648號所代替。 1985年世界劍麻收穫面積64.5萬公頃,總產量50.6萬噸,巴西、坦尚尼亞、肯亞等國產量較多。

形態和特性

葉片蓮座排列,挺直,呈劍狀,黃綠色,長100~150釐米,寬10~14釐米;肉質,邊緣無刺,間或有刺;葉面蠟粉較少。生命週期 6~10年,僅開花1次。花軸巨大,高約6米;花序圓錐形,花蕾淺黃綠色,長5~6釐米;花漏斗狀,裂片6枚,子房下位,3室。蒴果(通常不能正常結實)長圓形,含種子80~100粒,黑色扁平。花落後在花梗芽點上萌發珠芽約2000~3000個。體細胞染色體數有 135、147和149三種,屬五倍體(基數30),雜交後代不育。

葉纖維粗硬、潔白、有光澤。束纖維長120~150釐米,拉力強度為85~90千克。纖維細胞長1.5~4.0毫米,寬20~22微米。生命週期產葉230~280片,單株年產葉30~40片,每公頃產幹纖維1125~1875千克,纖維率4~4.5%。

適生氣溫為27~32℃,上限40℃,下限16℃,晝夜溫差不宜超過7~10℃; 適生年雨量1200~1800毫米。要求有強烈的陽光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沃土。耐寒力較低。在中國南方低溫陰雨季節易發生生理性葉斑病。

栽培

用珠芽育苗, 約1年半後待苗高35~45釐米、重約1千克時,剪去幹葉、 枯根,運到麻田定植,隨挖穴隨種。栽培密度每公頃4000~6000株,視土壤肥力而異,瘠薄地宜稀,肥沃地宜密。大行間可間作豆科覆蓋作物。多以腐熟麻渣作基肥,另施硫酸銨、過磷酸鈣、氯化鉀等化肥。劍麻喜鈣,酸性紅壤麻田宜施石灰。還可施適量白雲石灰作鎂肥。常見病害為莖腐病和日灼病。

收穫和加工

劍麻定植後2~3年開始割葉。目前多用人工割葉,用刀自下而上逐片收割。 年割1次,每次割葉後需留葉20~25片,留葉太少會影響生長。剝麻方法:人工剝麻先削去葉尖頂刺,壓出葉汁,浸入水中,腐化後撈起用木棍錘打去雜,再用水漂洗,然後上架晒乾或晾乾。乾燥纖維經整理去雜和分級後,打包入庫。機械剝麻先將麻片以刮麻機颳去葉肉,經錘打沖洗機錘打沖洗去雜,再經壓水機壓水後送入高溫烘箱烘乾,或將纖維上架晒乾或晾乾;之後進入打光機去雜打光,分級打包後入庫。

用途

劍麻長纖維多用於制繩、結網,供航海及漁業等用,也可製成牆紙、拋光布和優質麻袋等物品。纖維軟化後可制鋼絲繩芯,也可與化纖混紡成衣料。亂纖維染色後可制掛毯和地毯,或用作沙發填料。葉汁含有海柯吉寧和替柯吉寧等多種皁苷元,可用以製成甾體激素藥物如皮質激素、可的鬆倍他米鬆以及性激素黃體酮和睪酮等。葉汁還可提取龍舌蘭蛋白酶,用於脫毛製革或回收膠捲上的銀鹽顆粒。葉片的角質層含有硬蠟,可用作磨光劑。麻頭含己糖,粉碎後可發酵提煉酒精。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液廢渣還可用以培養草菇、產生沼氣或作肥料。

劍麻的價值

1、劍麻可以提取纖維

劍麻是一種纖維作物,但你不知道的是,劍麻是現存於世界的用量最廣、範圍最大的一種硬質纖維,劍麻提取的纖維具有許多優點,比如顏色純白,質地堅韌,耐摩擦等,是一種很好的纖維材料,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揮著它的作用。而且因為其纖維質地的特殊性,在製作一些纖維產品的時候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2、劍麻可以製造工業材料

劍麻除了可以提取纖維物,還能夠與樹脂混合,製造出纖維複合材料。複合材料的彎曲程度強,能夠抵抗衝擊,而且劍麻在電效能的方面有很好的功效,是一種最新發現的製作工業複合材料的原料。其高強度,高效能,決定了劍麻必將有更多的用途。

3、劍麻的觀賞價值

劍麻作為龍舌蘭中的一個品種,又是流行的多肉植物,在近來的市場上越來越走俏,栽種劍麻也成為了多肉植物愛好者的一個不錯的選擇,隨著多肉植物的持續升溫,我們有理由相信劍麻的受眾將會更多,範圍也會更廣。

劍麻的種植技術

(1)麻園的規劃。麻園規劃要因地制宜。小麻園與小麻園之間留好相隔道路。每個大麻園留好主道路。一般小麻園以96 × 70米為宜,以便於管理,間隔道寬3. 5米;大麻園以200畝為宜,主道路寬5米,以便於機耕作業和運輸。對於低注地要留好排水溝,防止積水引起病去發生。

(2)清除麻園惡草。新開劍麻園雜草比較多。一般雜草可以在拖拉機開荒時通過拖拉機犁晒清除。而於對惡性雜草,比如香附子、茅草等必須在開荒前用草甘磷殺滅後再開荒,以便於麻園的管理。

(3)開荒。新開荒的麻園堅持一犁一耙,先用大馬力拖拉機進行深翻滅草,一般深度20 ~ 25公分為宜,要做到不漏犁。待地塊翻晒充分後,一般1星期以上再用拖拉機耙地。耙地要求均勻,以整塊地上壤細碎為準,並且注意地面平整防止積水。

(4)下足基肥。基肥以穴施為主.一般每畝用豬屎1000公斤,或用濾泥3000公斤。

(5)選用大、壯、嫩、無病苗。健壯、大苗的標準為:苗高50~ 60公分葉片寬厚、麻頭粗大、無病。育苗時間:球莖苗為8~ 10個月,株芽苗為18~ 20個月,苗重3~ 4公斤。

(6)合理密植。麻園種植規格.現在採用的有以下幾種:(4 1)×1米、(3. 8 1)×1米、( 3. 5 1) ×1米、( 3. 8 1) ×0. 9米。從實踐看,採用(3. 8 1) ×1米的種植規格較好,即大行距3. 8米,小行距1米,株距1米,畝種植278株。這樣既有利於幾劍麻葉片的仲展.又便於人工管理和機械作業。

(7)掌握適宜的種植時間和種植質量。劍麻種植從當年的9月到來年的4月都可以種植,但一般以2-~4月種植為好,劍麻出根快,生長快。而在6- 8月種植,這個季節雨水多,起苗時容易感染病去。種植質量要做到“穩、準、正、齊”即苗要淺種,根基部入泥上10公分左右。用手扶正苗木後,用雙腳把根莖兩邊的泥上壓實,讓基部充分接觸泥上,早生根。要及時補苗,不要缺株。

劍麻的管理技術

(1)幼齡麻的管理

劍麻一般常規管理為幼麻期3年,割葉期12年。幼苗期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開割後整個週期的產量。幼苗期的劍麻生長快,抗病力差,容易受到草荒和病去的影響。因此,對於幼齡麻的管理要以科學施肥,加強上壤管理,防病滅草為主。

a、科學施肥

幼麻施肥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有機肥一般有豬屎、雞屎、濾泥、塘泥、垃圾或菜子麩等。從山圩農場的實踐看,以豬、雞屎最好,優質垃圾和濾泥次之。一般幼齡麻3年內,每年每畝可用豬、雞屎1000公斤,或用濾泥、優質垃圾3000公斤,如果這一樣都沒有,也可每株每年施0. 25公斤菜子麩。無機肥是補充劍麻生長過程中所需的N、 P、K、 Ca、 Mg等元素,因此無機肥的使用要根據上壤及幼麻生長需要,合理配方施肥。山圩農場通過大量科學試驗,研製出適應山地幼苗生長的配方專用複合肥。其中1~ 2齡幼麻每年施專用複合肥70公斤,碳銨25公斤,第3齡幼麻施專用複合肥70公斤,碳胺50公斤。同時每年每畝施石灰150公斤,硼砂0. 9公斤(隔年施)。施肥時間一般在4~5月份為最好。

b、加強上壤管理。

加強上壤管理可以達到改良上壤團粒結構,培肥地力的效果,也可以促使劍麻根系發達,達到速生快長的目的。

間種:1~ 2齡幼麻由於麻苗較小,大行距的上地空間比較寬,容易長草,因此,可以間種,一般以短杆豆科作物為好,如黃豆、花生最好。既可以防止行間雜草叢生,又可以在收穫時利用作物的苗、杆壓青,提高上壤肥力。

中耕: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2月,結合冬季清園,用中拖對麻田的大行間進行中耕。以保持上壤疏鬆,促進根系生長。

除草滅荒:草荒是影響幼麻生長最不利的因素,除冬春中耕滅荒外,每年的6-~8月要對麻園進行一次除草滅荒,確保幼麻生長不受影響。

(2)開割麻的管理

a、科學施肥

由於每年割葉帶走了大量的N、P、 K 、 Ca、 Mg等元素,因此每年都要補充一定量的肥料來滿足劍麻生長的需要。增施肥料的品種和數量非常關鍵,少了滿足不了生長所需,多了就會造成浪費。根據山圩農場上壤情況和20多年來對葉片的分析,割麻每年要求施塘泥或垃圾肥3000公斤/畝、專用複合肥90公斤、碳胺20公斤、石灰150公斤,隔年施硼砂0. 9公斤。

b、合理留葉

在劍麻葉片長到90公分以上.植株葉片達到100片左右時,可以開割。開割後的劍麻留葉多了會影響當年的產量留葉少了會傷麻影響來年的產量。留葉以麻頭的最大處為基從,麻頭最大處以上的葉片全部保留,麻頭最大處以卜的葉片全部割除。麻頭大的可留到60~ 65片,一般麻頭留葉在50~ 60片為宜。

c、麻渣還田

麻渣是非常好的有機肥,含有劍麻木身所需的各種養分,而麻渣的數量相當大,佔葉片總重量的90%以上。實踐證明,麻渣還田是一項劍麻高產穩產的重要措施,可採用溝施或穴施。溝施在劍麻葉片的滴水線下穴施在相鄰兩株劍麻的中間。

鮮麻渣還田時注意:凡是在病區打麻的麻渣不能直接還田,要先加石灰,然後用上封漚3個月後才能還田,避免麻渣帶病菌傳染。

開割麻中耕與幼管相同。

劍麻的病害防治

目前我國影響劍麻生產的主要病去為斑馬紋病和莖腐病。這2種病多發生在雨季,積水的地方,可以通過傷口感染而蔓延。採用“預防為主,治理結合”的防治原則:選用無病苗木種植。雨天儘量不起苗,如確因生產所需,要用1000倍的甲基託布津液或多菌靈液消毒傷口;搞好麻園的排水設施,防止麻園積水;提高管理質量,合理施肥,提高劍麻木身的抵抗力;及時清理病麻。麻園一經發現有病麻立即挖除,集中堆放在遠離麻園的地方燒燬或深埋,並用石灰對病穴消毒,也可用1: 1的波爾多液對病穴消毒;做好淘汰麻園的輪作工作。對發病率較低(5%以卜)的麻園,堅持輪作1年。發病率超過50%的麻園,堅持輪作2年;加工季節把病區和無病區麻片分開加工,病區麻渣經處理後方可使用。

劍麻在《中醫本草》

出處

出自《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

英文名

Leaf of Sisal Hemp-plant

別名

菠蘿麻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舌蘭科植物劍麻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Agave sisalana Perr.ex Engelm.

採收和儲藏

劍麻定植後,葉長100cm以上,葉片數達50片左右時就可以開割。割葉季節以冬季為好。洗淨鮮用,工晒乾。

原形態

劍麻,多年生草本。莖粗短。葉蓮座狀排列於莖上;葉劍形,長1-1.5m,寬10-15cm,挺直,肉質,初被白霜,後漸脫落而呈深藍綠色,表面凹,背面凸,常全緣,先端有一長2-3cm的紅褐色刺尖。大型圓錐花序,高達6m;花黃綠色,有濃烈氣葉;花梗長5-10mm;花被管長1.5-2.5cm,花被裂片卵狀披針形,長1.2-2cm,基部寬6-8mm;花絲著生於花被裂片的基部,長6-8cm;花葯長約2.5cm;子房長圓形,長約3cm,花柱線形,長6-7cm,柱頭稍膨大。蒴果(通常不正常結實)長圓形,長約6cm,寬2-2.5cm。花落後,花序上產生大量吸芽。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林緣及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南及西南地區。多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高溫多溼和雨量均勻的高坡環境,尤其日間高溫、乾燥、充分日照,夜間多霧露的氣候最為理想。其適應性較強,耐瘠、耐旱、怕澇,但生長力強,適應範圍很廣,宜種植於疏鬆、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排水不良、經常潮溼的地方則不宜種植。 栽培技術 為合理利用土地,便於撫育管理,從珠芽、吸芽、地下莖和母株繁殖出來的高約10-15cm,的小苗,應先在密植苗圃培育。幼苗按粗細、高度分級種植,加強肥、水管理。到苗高25cm時,即可移至疏苗圃或繁殖苗圃。疏植苗需1-1.5年才能出圃,種植密度須根據當地氣候、地形地熱、土壤肥力、栽培管理水平等決定。如廣東湛江地區緩坡地,一般採用(3.24m+1.2m)×1.2m[即(大行距+小行距)×株距],每1hm2種植3750株;廣西植麻地區因土壤肥力較低,氣候差,多采用(3m+1m)×1m,每1hm2植4995株。 田間管理 幼齡麻株在鬱閉之前,株間、大行間容易滋生雜草,需要中耕除草,消滅荒蕪。開割麻田往往由於施肥、割葉、運輸麻葉及夏季暴雨造成大行間土壤板結,也需要中耕鬆土。為了達到速生、高產、穩產、除了施足基肥外,必須追施一定比例的肥料。幼齡麻施肥時間應在雨季前施下為好,而開割麻一般在割葉後進行施肥。 病蟲害防治 斑馬紋病,為害葉、莖和葉軸,流行期用1:1:100波爾多液、0.5%的敵克鬆等藥劑噴射葉面。炭疽病,多發生在老葉上,普遍發病噴1:1:100波爾多液防護。

化學成份

葉含皁甙元有:新替告皁甙酮(neotigogenone),新替告皁甙元(neotigogenin)替告皁甙元(tigogenin),劍麻皁甙元(sisalagenin),海柯皁甙元(hecogenin),洛柯皁甙元(rockogenin),綠蓮皁甙元(chlorogenin),12-表洛柯皁甙元(12-epirockogenin),5α孕甾烷-3β,20β-二醇(5α-pregnan-3β,20β-di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海南皁甙元(hainangenin),紅光皁甙元(hongguanggenin)。又含粗蛋白質5%-9%,其中有水溶性的白蛋白(albumin)及鹼溶性的谷蛋白(glutelin)以及蘇氨酸(threonine)和蛋氨酸(methionine)。還含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木聚糖(xylan),木葡聚糖(xyloglucan)。從鮮葉片壓榨的汁中得到皁甙元有:綠蓮皁甙元,洛柯皁甙元,巴爾波皁甙元(barbourgenin);皁甙有:劍麻皁甙(sisalanin)A、B、C、D、E、F、G,其中劍麻皁甙B由海柯皁甙元和葡萄糖(glucose),半乳糖(galactose),木糖(xylose)所組成,劍麻皁甙D由海柯皁甙元和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鼠李糖(rhamnose)所組成。 我國華南地區栽培的劍麻東1號(Agave sisalana forma Dong No.1)葉汁渣中分離得到:劍麻東1號皁甙(dongnoside)A、B、C、D、E.

藥理作用

神經-肌肉陰滯作用 劍麻提取物[相當於50-250mg(葉)/ml]可先增強雞腹肌神經-肌肉標本間接誘發的收縮,然後阻滯直接或間接刺激作用引起張力持續但可逆性的變化。其作用類似去極化琥珀醯膽鹼,而不同於非去極化的加蘭他敏作用。

性味

甘;辛;涼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消腫解毒。主肺癆咯血;衄血;便血;痢疾;癰瘡腫毒;痔瘡

用法用量

外用;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參考文章

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何以被稱為“劍麻之鄉”和“丁香之島”?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