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商一體化

[拼音]:fangxiang zhiwu

[英文]:scented plants

其營養器官或生殖器官內能分泌和積累揮發性芳香物質,可作為日常生活和工業用賦香原料的一類植物。多數屬種子植物。

發展概況

在古代,中國、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希臘、羅馬人早已知道利用芳香植物,但當時都限於利用植物本身。用蒸餾法從植物中提取芳香油的嘗試始於13世紀。16世紀,歐洲人從芳香植物中提取精油,如松節油、迷迭香油、穗薰衣草油等獲得成功。19世紀以來,芳香植物的發掘和利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迅速擴大。迄今,全世界已發現芳香植物近100個科200個屬1500多種,大多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中國對芳香植物的利用,早在《詩經》、《楚辭》、《爾雅》和先秦諸子著作中就已有所反映。戰國時代已用芳香植物蒸肉、摻飯食和浸酒,以增進菜餚、主食、酒漿的香味。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列有芳香類56種,此外還有很多芳香植物分別收錄於該書的蔬部、果部和木部中。至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已發現芳香植物350多種,正式用於生產香料的約 100種。分佈地區幾遍全國,其中有些省區已成為重要芳香植物的栽培基地。如江蘇、安徽的薄荷、留蘭香(見彩圖),廣東的茉莉、巖蘭草、香茅,廣西的桂花、八角、肉桂,福建的白蘭花、金合歡,新疆的薰衣草,陝西的香紫蘇,雲南的依蘭香,四川的檸檬,浙江的代代花、墨紅月季,山東的玫瑰,貴州的香柏、桂花,湖南的山蒼子等(見表)。

芳香物質的提取方法

揮發性芳香物質是某些植物通過一系列酶促反應轉化而來的次生產物,對植物本身可能具有防止病原菌侵入和驅避害蟲的保護作用,以及引誘昆蟲傳粉的吸引作用。它們存在於根、莖、葉或花、果實、種子等器官中,由腺體分泌。但有些植物體內芳香物質的存在僅侷限於某一器官,而有的植物則幾種器官甚或各個器官均有存在。多數為遊離狀態,少數則與糖結合而構成苷類。苷類狀態的含香物質只有在適當的溫度條件下,通過酸、鹼或酶的作用,才能分解釋放。

提取揮發性芳香物質的主要方法有:

(1)水蒸汽蒸餾法。將原料均勻裝入蒸鍋內的多孔蒸墊上,加水於蒸墊之下,煮沸或通入蒸汽,達沸點時,芳香物質即從植株組織內的油細胞中逸出,並與水一起汽化為混合蒸汽,經導管進入冷凝器。蒸汽凝結成水和油的混合液後流入油水分離器,因油水比重不同,二者可自動分離。所得產品為精油,如薄荷油,香葉油等。

(2)揮發性溶劑浸提法。有些原料,如某些鮮花類或因蒸餾時的高溫易使芳香成分變質,或因其沸點高而難以蒸出,需要採用此法。操作時先將原料浸入一定容積的揮發性溶劑(如石油醚等)中,溶劑滲透細胞壁後即對原生質中的精油作選擇性溶解,並再擴散到細胞外,轉移入溶劑中。經過濾,浸提液先在常壓下、再在真空下蒸出溶劑,即得半固體狀浸膏。如茉莉浸膏、白蘭浸膏等。浸膏用酒精抽提可得淨油。

(3)磨榨法。主要用於提取柑橘類精油。用磨果機或壓榨機的尖刺突起刺破果皮外層的油囊,使精油流出,再使油水混合液澄清、過濾、離心分離,獲得精油。壓榨後的殘渣可再用蒸餾法回收其中的殘存精油。如橘皮油等。

用途

從植物中提取的芳香產品調配成香精和其他賦香原料後,主要用於:

(1)食品加香和調味,如加於糖果、飲料的香精等;

(2)日用化學品、化妝品、衛生用品加香,如香皂、牙膏、香水、衛生薰香等;

(3)配製藥品,如用於制清涼油的薄荷油、薄荷腦等;

(4)提取單離香料,如從小茴香油中單離出大茴香腦;

(5)作某些合成香料的原料,如山蒼子油(主要含檸檬醛)可用以合成紫羅蘭酮系列產品;

(6)菸草、文具用品等的加香。

近年來對芳香植物的研究,著重於重要芳香作物新品種的選育;野生芳香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加工裝置和工藝的改進;探索植物體內精油的化學成分及其生物合成過程,為化學合成某些新型香料提供線索。